第十三章 万事开头难13(2 / 2)

“殿下,这直尺若论官造,那当是三种,一者是丈量田亩之用,此等系软尺,多以皮制而卷之,此等尺寸比之余者尺寸,每尺比营造尺略长,二者便是这量衣尺,此等尺多用竹木所制,每尺比之余者最长,三者便是工部营造尺,凡木作必用之,多用铁制,尺寸比之量衣尺略短,比量田尺则长许多。”

tnnd这大明朝的花样是真特么滴多呀!一样的官方计量尺,居然长短还不一样的,长度计量如此,那重量计量也不用想了,多半也是有惊喜的。朱由检咬牙切齿地在心里骂骂咧咧了半天,最终还是得接受事实。

“这样吧,你们几个去寻一柄精细的工部官造尺来,便以工部营造尺为准,我也要做一柄尺,我要做一柄长三尺一寸四分的尺,然后将这个尺寸平均分作一百份刻度,你们能做到么?”

下面三个匠人显然是跟不上朱由检的路子,稀里糊涂的问道:

“敢问殿下,如此特别的尺寸,不知用做何用?”

“这却不能说予你们知道,只问你们做不做得出,再者你们也不要答应的太快,我这柄尺还有几个讲究要说给你们知道。若是能做,便与你们物料去做,若是不能,我自另寻人去做。”

朱由检往椅背上一靠,伸出手指说到:

“一、我这柄尺除了尺寸特别以外,所用物料也特别,一柄通体要用纯钢打造,另一柄则要用陶瓷烧制而成,瓷尺也就罢了,钢尺却还有讲究,所用之钢,不能过硬,也不能过软。过硬了你们只当是打造刀剑一般,渗碳过多那却不行,过软了却未必是钢,这其中的分寸,你们自己去把握。

二、不论钢尺也罢,瓷尺也罢,刚才所说的尺寸分作一百份,每十份一标数,零至一百为止,俱要刻度在尺上,不可脱落。”

三、为了避免使用时两端的磨损,刻度两端俱要留白一小段。

四、若是造得出来,我重重有赏。

你们且先想一想如何造法,便是在此商量也无妨,我再予你们一刻钟,看看你们能不能做这样东西。”

三个匠人果然听话,先是冥思苦想,后来把脑袋凑在一起咬耳朵,叽叽喳喳好一阵子,看起来思想斗争挺严重的样子,感觉最终还是那句重重有赏比较管用,三个人耳朵也咬了、眼色也使了,手势也比了,临了还是一致决定要挣这笔赏钱。

朱由检看他们在下面演了快半个钟头的哑剧,心里只觉得滑稽,脸上却是一本正经,直到他们正经接下了这个活,才对王国用说:

“他们要什么物料,有的就给他们,没有就给钱让他们去买,带他们出去罢。”

于是众人告退。

朱由检等这些人退下之后,情不自禁地叹了口气。他记得他以前看过一本书,作者是个建筑专业的教授,他带着学生们认真丈量了故宫和一些民间寺庙的各种建材尺寸,然后发现民间建筑的建材尺寸,一尺的长度平均换算公制在312mm~316mm之间,也就是说其中的误差是很大的,而故宫的各类建材尺寸,一尺平均换算公制大约在318~319mm之间,这要精确的多,由此推断明代的官造营造尺,精度还是可以的,每尺平均可以换算成318.5mm。

朱由检正是在这个记忆基础上,定下了三尺一寸四分这个尺寸,如果那本书的内容靠的住,那这个尺寸正好是一米左右。

现代工具尺的生产和校准方法在这个时代显然是无法复制,低碳钢和陶瓷已经此时能够制造出来热胀冷缩系数相对较小的材料了。合金那是不用想了,没登基之前,即便他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矿,他也做不了这事。

虽然用大明的尺寸也未必就不行,但有个问题是,他以前从上学时起就是公制教育,比如说4摄氏度条件下,一立方米水的重量就正好是一吨,这是很多物质密度比重的基准,他见过的很多材料、工具、机械、看过的书籍、论文、资料,图纸,相关的参数都是公制为多,即便是英制的,二者误差也没有大明这么个大法。如果跟着大明这套体系去换算,他怕是人会疯掉。

大明的长度计量起码还是十进制,重量计量有的甚至都不是十进制的,如果不按照他现代的那套公制体系来,很多东西在制造细节上他根本就没法把握。

一想到在这地方倒腾一支钢笔和一柄米尺都要花费这么多心思,朱由检愈发觉得自己这自救复兴之路真是任重而道远,于是忍不住又叹息起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