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高考估分(2 / 2)

走半小时泥土路来到镇上,叫上表妹邓兰。邓兰是姑姑的女儿,和杨涵同年,比他小几个月。小学,初中两人都在一个班,一起学习一起长大,是真正的青梅竹马。高中杨涵考上一中,邓兰在二中,今年她也是高三,早约好今天一起去学校。

两人来到镇街上,去县城的班车就要开走。杨涵赶紧快几步挤上去,示意售票员还有一个人要上车,等邓兰上车两人在最后排靠边座位坐了下来。

镇上到县城的车费是一块,大概需要半小时。杨涵掏出钱来仔细数了下,整整50块。在2003年,对于一个农村的高中生来讲,这可是不小的数目。食堂素菜都是一毛两毛,荤素搭配是三毛,五毛,肉菜是一块,十块钱都够他用一星期的。

小心翼翼把钱装好,还按了按口袋。表妹邓兰在旁边看了翻个白眼,姑姑家在镇上算是富裕家庭,表妹零花钱也多,平时去学校都是她抢着给车费。

杨涵读的石县一中,属于省重点,每年都能有一两个考上清北。在人口二十多万的小县城,能考上一中也是很有面子的事。

杨涵高中住校,来到记忆中的宿舍,有几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他一时也叫不上名字。倒是宿舍的同学看到他,都热情招呼,“哈哈,涵哥来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也浮现在杨涵脑海,廖经平,刘德强,都是平日玩的好的同学。

人以群分,几个一起玩同学成绩都差不多,都在二本线挣扎,成绩在学校也属于中上。杨涵也热情拥了上去,大家一阵嘻嘻哈哈。

上课时间也快到了,一起来到教室。同学们基本都到齐,教室里闹哄哄的。这些即将挣脱牢笼的雏鸟们向往着更高处飞翔,都在讨论着预估的分数和心中向往的大学。

一会班主任刘老师走进教室,来到讲台上,同学们都安静下来。

老师的笑容比往日更热情真挚,“同学们,高考结束了,开心吧。今天大家来预估成绩,然后根据预估的成绩填报志愿。志愿填报有三天时间,后天截止。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不懂的也可以来问老师,也可以回去和家长多商量。班长把填报志愿参考书发下去,大家根据参考书指引来填报。”

杨涵是不需要估分的,他已经知道了谜底。高考成绩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考了468,二本线是478。填报志愿也没有更多选择,一本线差的太远,排名靠前的二本院校,根本没戏,没有开天眼,想捡漏是不可能的。

能读本科,估计还是因为大学开始扩招,学校没招满,降分录取了他。

经平凑了过来,“涵哥,你估了多少分?要填哪个学校?”

杨涵心思不在这里,随口应答“470左右,不知道能不能够得上二本,有时间慢慢挑,也不急着填报上去。”

他寻找着那记忆中的倩影,许安瑾,曾经的白月光。即使在一个县城,却像是隔了一个世界,高中毕业后就没有再见过。

这一世会有机会吗?杨涵心里问自己。

许安瑾是高二上学期从别的学校转学过来的。刚开始还有流言蜚语,说她已经职校毕业了,托关系进来重新读高中,比同学们都要大几岁。

她刚来到班里时一个人坐在角落,就像一株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遗世而独立。她总是不悲不喜,静静听讲,对每个同学都温文有礼,美丽又大方。

虽然刚来时她的成绩垫底,等高二结束,成绩已经火箭般蹿升到年级第一。文科第一的宝座在高三一年都不曾动摇过半分。高考成绩是625,县文科状元,后来去了人大,是学校为数不多的考上985名校的几个人中一个,这些杨涵二十年后还记得很清楚。

2003年虽然已经有985/211的说法,但远没有二十年后那么流行。二十年后那卷得飞起的年代,各种指导老师到了暑假一天直播24小时,指导考生填报985/211。在2003年,这些名校人们更习惯统一称呼为重点大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