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那些铸就了大明的名人(五)183(2 / 2)

后世的满族基本上已经不是真正的满族,除了少部分清朝遗族之外,绝大部分都是闯关东在那里扎根的中原汉人,黑吉辽那地方真正的满人已经很少了。

从民族角度来说,当年那个谁这事儿干的忒不地道,简直就是耻辱。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站在明末那些被满族屠灭的汉民角度,那个谁当年放小本子祸乱黑吉辽的行径是对是错你还真难下定论。

因为明末的时候也就是科技不发达,没小本子那一套花样,要是当时的满奴们有小本子那一套。

呵呵……

后世的少数民族族谱上绝对要多一个‘汉’字,你们信不?

当然,那个谁放小本子入关屠满清的根掘满清的祖坟也不全是泄愤,带着很强的政治意图。

毕竟从政治角度而言,他的这种行为,跟当年多尔衮借洪承畴的手大肆屠杀南方汉民的行径本质上一样的,都是为了篡权割据,然后称霸一方。

不过这不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历史就是历史,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现在的重点,是当年多尔衮把这个政策发出来的时候,激起了汉民,尤其是南方那些准备下跪迎接新朝的汉民的反抗。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江阴投降后,当时继明朝‘林之骥’之后继任江阴知县的‘方亨’按照多尔衮的旨意,在接任交接的当天,下令颁布‘剃发易服’令。

结果消息传开,激起了江阴当地父老乡绅们的愤怒,在协商无果后,以乡耆‘何茂、邢觳、周顺、邢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辛荣’等人为首的江阴乡绅们一怒之下抄刀子弄死了方亨。

并在之后推举江阴典史‘陈明遇’为首,伙同江阴城内不愿剃发易服的汉民杀了清廷派来的清军官吏,正式吹响了明末反清的号角。

同年闰六月,清贝勒‘博洛’命降清明将‘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

同月二十四,刘良佐劝降不成,下令进攻,守城的江阴父老城在缺刀少箭的情况下,手拿锅盖、锄叉等农具,从攻城的明朝清军手中抢刀夺箭,然后再与攻城的降清明军厮杀。

同年七月五日,被推为首领的陈明遇自知统兵能力不足,连夜派人到江阴城外的砂山,请出了当时因为明亡而赋闲在家的江阴前典吏‘阎应元’。

而后,阎应元带领当时因为战乱避祸在他家附近的六百少年持械入城。

并在入城后普查户籍,挑选精壮男子合兵二十余万分班上城守城。

其中,武举人‘王公略’负责带人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阎应元自己则亲自镇守攻击最猛烈的北门。

同月十一日,降清的明军再次大举进攻,却在混战中因为阎应元的抵御而数次失利。

负责围攻的主帅刘良佐大怒下,先是派九员大将身先士卒,结果五死四伤。

之后,刘良佐又命麾下数员大将率军三万分十路蚁附攻城,阎应元亲自登城抵御。

双方接战,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彼此死伤不计其数,一个满族大将自恃勇猛,批着三层甲在城垛中横冲直撞。

城上的守军合力用棺木抵挡压制后,又用长枪刺其面孔,等刺倒后,一个姓‘汤’的八岁童子用铁钩镰趁机扑上去钩断了其喉管,竹匠‘姚迩’趁势割下此人头颅。

事后,混杂在降清明军中的满族嫡系部队受到刺激,在战后亲自强攻。

结果被阎应元伙同陈瑞之子制作的古代版简易手雷打得溃不成军。

之后,阎应元又用‘砖石砸人、人粪桐油煎滚浇下、挝弩钩杀’等方式连续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到了后面,不止是降清的明军,就连满族自己的清军也对阎应元驻守的江阴城有了心理阴影,不敢再攻城,而是就地驻扎,试图围住江阴城将城中百姓活活困死。

阎应元得知消息,派人四处求援,毛文龙遗将‘黄蜚’得知消息后,率兵支援,却在太湖与清贝勒‘博洛’的大军相遇,最终兵败被俘。

早先被阎应元打退的海寇‘顾三麻子’因敬慕阎应元的为人,得知消息后率舟前来支援,结果苦战三日后失败逃遁。

此外,‘义阳王’来援,败于砂山;秀才‘金矿会’集精勇四百余人来援,被刘良佐以铁骑三千截在周庄全军俱没。

最终,经过漫长的等待,江阴四周可能得援军系数被灭,江阴沦为孤城。

可就算如此,奉命攻打江阴的刘良佐任然是心有余悸,不敢攻城,只用火炮攻击北城。

后来刘良佐为了交差,派人劝降,结果被阎应元用诈降计派城中老者以‘奉送降礼’为名,带着火药以殉爆的方式入营炸死清军两千余人。

之后,阎应元又趁机率千余拿着‘短刀、扁担、板斧’的民兵出门劫营伤杀千余。

战后,刘良佐被吓破了胆,退军数十里驻扎在了十方庵。

后来清朝亲王‘多铎’得知江阴久攻不下,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大军增员,后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总计汉满大军二十余万。

并于同年八月发动总攻,结果打了七天七夜硬是没打下来,反而自己损兵折将。

最后没辙,只能用刘良佐的老办法继续劝降,并且给出了优待,只要改回清旗,杀了挑头闹事的那几人,他们就退兵,就算不剃发易服也没事。

结果被阎应元顶了回来,后来恼羞成怒下,满将‘博洛’大怒,下令不计一切代价的强攻。

而当时的江阴城已经孤守近三月,城内不仅缺衣少食,连必要的守城器物都消耗一空。

最终在清军不计代价的决死性攻城下被攻破。

而后,带头驻守江阴的阎应元被清军虐杀、其家残存的十余口系数被杀。

抗清义士‘陆正先’也一同殉难;江阴县衙男女大小共计四十三人自焚殉难。

一开始挑起这场战争的典史‘陈明遇’持刀与清兵血战,最终身负重创握刀而死。

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殉难;中书‘戚勋’、诸生‘许用’举家自焚殉难。

诸生‘许王家’被清军坑杀。

同年八月二十二日,入城的清兵开始屠城,江阴城内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满城数十万百姓无一人降清。

一直等清军屠城两日后出榜安民,城内的杀戮才停止,而这时的江阴城已经从之前坐拥数十万人口的大城重镇变成了仅剩‘大小五十三人’的残地破城。

这,就是以文御武,文明失骨的后果与下场。

而四百年前这场亡国灭种之祸跟后世另外一场异族大规模入侵比起来,惨烈程度却又不知低了多少倍。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