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大宋朝的名人(下)178(1 / 2)

【第一百零二位:南宋最后的风骨——一代名臣:文天祥。】

文天祥,真名‘文云孙’,南宋末年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平民出身,无家势,无背景。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通过科举,成了宋理宗麾下的状元郎,并因文才出众被宋理宗亲自赐名为‘文天祥’。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效北宋末年宋微宗赵佶联金灭辽的故事,成功‘联蒙灭金’又给自己挖了个巨坑的南宋朝廷面对灭掉金朝,趁势崛起并南侵的蒙古大军,开始商量迁都跑路事宜。

当时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因上书力谏正面硬钢而被当朝朝臣联手罢黜。

一直到‘宋理宗赵昀’嗝屁,其好大侄‘宋度宗赵禥’登基,才被重新启用并宠幸。

可惜,当时的南宋朝廷已经积重难返,处于崩溃的边缘,不仅朝廷内部‘朝臣争权,皇族夺嫡,后宫厮杀,宦官掌权’等各种内祸层出不穷。

就连充任南宋京畿的杭州也被蒙古大军围住,原本属于南宋的四川、云南等地更是被蒙古攻陷,南宋西部半壁江山已经陷落。

甚至当时的赵禥下令各地起兵勤王时,已经没人,或者说没地方能起兵勤王了。

而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被一纸空文起复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兼知赣州’的文天祥为了响应‘宋度宗赵禥’的勤王昭。

硬是从西南地区的各部蛮族中抠出了万余杂牌兵赶往京师临安府勤王。

可等他带着他那万余杂军赶到京师时,宋度宗赵禥已经死在了女人肚皮上,入侵南下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也在中原正式建国称帝,南宋,或者说他的大宋已经嗝屁了。

至于后来的‘宋恭帝赵显’、‘宋端帝裕赵昰’、‘宋末帝赵昺’,其实已经不算是南宋皇帝。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三位只是当时一些南宋遗臣们不甘山河陷落,拥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割据势力头头罢了。

后来元军大举南下剿灭南宋残余时,其人虽然以一己之力率麾下聚集的溃兵、蛮兵舍命与元军相搏,可惜最终还是因为兵微将寡而战败被俘。

最终在崖山海战,南宋遗族彻底沦为记忆后,因不愿降元而自囚被杀,享年四十有七。

虽然后世的演义中他是殉国而死,但史料记载中的他却是在南宋灭亡、元朝兴起后,在元朝囚居了数年,一直到后来外面一直有人借他的名起义,才让忽必烈无奈之下斩首示众。

不过瑕不掩瑜,虽然降了元朝,但他作为一个文臣,而且还是个鼻涕宋那种一心投降异族的烂怂王朝的文臣,能在投降元朝后守住底线,不事元朝已经不错了。

至于史料中他曾在被俘虏后上言‘出家入道、客侍元廷’的记载,并不重要。

最起码对于后世人而言,并不重要。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一百零三位:华夏历史中最后一任宰相——工具人:胡惟庸。】

胡惟庸,元末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人,元末书生出身,无家势,无背景。

元末大乱后,本来想通过科举升官发财的胡惟庸为了在乱世中活下去。

于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投奔了当时正在郭子兴麾下替郭子兴攻城拔寨的明太祖朱元璋。

而后,因满腹经纶,被成功借鸡生蛋的朱元璋前后授予‘元帅府奏差、元帅府宣使、宁国县主簿、宁国县知县、吉安府通判、湖广按察佥事’等职。

后来更是通过贿赂当时在朱元璋身边充任首席谋臣的李善长升任‘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职。

洪武四年,李善长告老还乡后,李善长门徒汪广洋接替李善长成为右丞相,此人趁机跳头顶替了汪广洋的‘中书左丞’一职。

等洪武六年汪广洋被洪武大帝贬为广东行省参政后,胡惟庸趁机进献升任右丞相,成了大明初期的实权丞相。

虽然后来略有起伏,但最终还是靠着讪媚朱元璋,以及昔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时得来的情义独揽朝政大权,并成了朱元璋手中最信任的一把‘政治刀’,替老朱头处理了不少政治刺头。

可惜,他错估了老朱头,老朱头虽然出身不高,也没什么学问,但人很精明,而且还无情。

所以,在借着他的手处理完那些政治刺头后,就顺手给了他一顶‘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试图谋反’的帽子。

不仅送他去见了他的列祖列宗,还打着清理奸党的名义将华夏承载了数千年的‘丞相’职位彻底废除,借机独揽大权,成了一言九鼎的真正皇帝。

因此人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自其之后再无丞相之职,故而此人被后世华夏历史爱好者称之为:华夏历史中最后一任宰相——工具人:胡惟庸。

“谋,谋反?”

【第一百零四位:一代奇人——在世诸葛:刘基。】

刘基,字伯温,因后世演义标注多用刘伯温之名,故而此人在后世被人称之为‘刘伯温’,真名刘基反倒不被人重视。

而这人的家世也不一般。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自唐末黄巢之乱后,新兴且少有的一个传承下来的世家子弟。

其立门之祖为北宋末年的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

靖康之耻后,其人力战而死,次子‘刘光世’则在南宋朝廷的恩封下被恩荫成‘太师’,封‘杨国公’。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其家族开始显赫并显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元末。

当时由于家族传承的缘故,所以其人自幼熟读‘经史、星象、兵法、阴阳术数、五行象纬’等书,涉猎极广,就跟后世某位扑街作者一样。

所以,在这种认知条件下,此人于元统元年在元朝大都,也就是后世北京紫禁城内参加元朝的会试,并一举考中进士。

可惜元末兵荒马乱,烽烟四起,加上当时的元朝并不重视科举这个汉人官制。

所以一直到至元二年,他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后来因惩治当地恶霸被当地豪族欺凌,最终无奈辞官隐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