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一个被现实逼疯的有志青年152(2 / 2)

可惜,当时的满朝文武已经在他昔年忘恩负义式的‘第二次党锢’打击下对他不再信任。

所以,次年四月,也就是中平六年,其人‘无疾暴毙’后,其人给皇次子刘协组建的‘西园八校尉’在袁绍与何氏里应外合的谋划下,连个水花都没掀起来就崩塌溃散。

当时,被其信任有加,时任上军校尉的小黄门蹇硕曾试图以其遗诏为由强行立皇次子刘协为帝。

结果被袁绍等人在关键时刻泄密,从而遭到何进与何氏的联手抵制。

最终迫于朝堂压力,无奈效昔年赵高故事篡改遗诏,改立皇长子刘辩为帝,原本被刘宏倾命的皇次子刘协则被立为渤海王。

本来这事儿发展到这儿也就到此结束了,接下来的正常剧情应该就是刘辩上位,何氏独大,袁绍凭借与何进的关系在朝中坐大,刘协上任几年后无疾‘暴毙而亡’。

但巧就巧在当时的何氏内部并不和睦,掌管外朝军阵大权的何进与掌管内廷宫闱的何太后是家庭重组后的名义兄妹,在血缘上并没有直接关系。

更巧的是,当时两人中间还夹了个‘二弟何苗’,这个何苗,跟掌管宫闱的何太后是亲兄妹,跟何进这个外朝大将军并不熟。

所以,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本该在内宫争斗中失败被杀的宦官蹇硕与皇次子刘协分别被何太后与何进两人保了下来。

双方开始围绕着‘皇权大统’来争权夺利,何进认为宦官误国,当诛,何太后认为宦官掌宫闱是祖制,关你大将军屁事,两方为此争的不可开交。

而当时,何太后与其亲兄长何苗虽然身居高位,但由于他们是内廷之主,势力范围仅限于宫中,在外朝的势力跟何进这个大将军相去甚远。

所以,在被她力保的‘蹇硕’被何进用诈计坑杀,并夺走了其麾下的西园八校尉军马后。

为了抵抗何进这个‘哥哥’进一步夺权,何太后便改明争为暗斗,利用何进内部的隔阂来给何进下套。

而当时何进身边最大的隔阂,来源于袁绍。

原因上面已经说过,因为汉灵帝在位时的一系列打压,导致原本属于袁绍的袁氏家主之位落到了其叔叔袁隗手中。

并且在后续的党锢中,一些原本属于袁氏家主的政治资源也被迫跟着下沉到了民间,被当时已经被踢出袁氏、被迫在民间养望的袁绍意外接收。

这就导致当时的袁氏内部同样存在严重的内讧。

它们分别以袁隗这个侥幸得到家主之位的新一代袁氏家主与袁绍、袁术这两个旧有袁氏高层遗嗣为主,相互之间斗的不可开交。

而袁氏内部的这场争权,也间接影响了当时已经通过弄死蹇硕,收缴西园将士彻底坐大的何进。

当时,以袁绍为主的‘旧有政治圈’力主何进入宫杀宦官,顺便趁势灭了何太后,然后独揽大权。

其目的,就是通过何进的坐大来让自己水涨船高,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政治资源。

而以袁隗为主的‘袁氏新生代政治圈’,则为了不被袁绍反噬,被迫暗中跟宫闱内部的何氏联手,双方围绕着‘怎么杀宦官,以及怎么善后’谋划。

也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当时的袁氏家主袁隗为了得势,暗中以‘确保万一’为由,建议何进行驶大将军之权,私自调兵引外援入京勤王。

而他选中的,就是他扶持多年的董卓。

对此,袁绍自然也不甘示弱,在得知袁隗试图引边军入京后,直接借着‘大将军征调四方兵马勤王’这个大旗,将当时离洛阳更近的并州刺史丁原给调入了洛阳。

并在董卓进京之前,将丁原抢先安插在了负责掌管宫门禁卫的‘金吾卫’这个位置上,直接拿捏住了宫里的大小王与何太后。

逼得何后不得不让袁隗放弃调董卓进京的想法,让当时因为距离慢了一步,已经走到洛阳城门外的董卓退到了城外的夕阳亭。

但董卓虽然没有进京,袁隗却没有就此认输。

而是在明面上的政治斗争失败后,转头跟何太后联手,直接利用何进仗着守护宫门的丁原是自己人的自大心里,伙同何太后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将其一举坑杀在了嘉德殿前。

然后,在宫门外随扈的袁绍得知何进被坑杀后,所有政治希望落空的他直接就陷入了暴走状态,唆使丁原打开宫门直接对着大小王来了个骑脸输出。

他的本意是借着给何进报仇的由头屠尽皇宫,然后自己扶持一个傀儡上位重掌大权。

结果袁隗的暗中作梗,刘辩等人被袁隗麾下时任御史大夫的韩馥派人带出了皇宫,并被袁隗安排在洛阳城外负责接应的董卓率军截胡。

而后,背了屠宫之名,自己赖以为屏障的大将军何进也被杀,在政治上已经输的一塌糊涂的袁绍便在袁隗紧随而来的反攻倒算下,仓皇逃离洛阳,前往当年他们势大时为刘协打造的葬身地渤海。

后来,其人虽然借着张邈等人的暗助再度重新起势,但由于其人志大才疏,缺乏政治战略眼光,在即将成功登基时突然倒戈相向,激起了当时聚集在他身边的张邈等人的反噬,最终聚起的大势一朝崩塌,并在数年后暴毙而亡,无疾而终。

因其人后期在讨董之战中发现身边人‘表里不一’而接收不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变得疑神疑鬼。

所以后世一些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就将其戏称为:一个被现实逼疯的有志青年,大汉掘墓人——袁绍。

“箭如雨下,快哉快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