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张骞出使西域(1 / 1)

武帝刚即位时,听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月氏原来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了月氏,老上单于又杀了月氏国王,把他的头骨还做成了饮酒器具。月氏部众避难逃到了远方,怨恨匈奴。所以最好的计策莫过于联合月氏,共同进攻匈奴。”武帝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汉中人张骞以郎官(宫廷侍卫)身份应募。在堂邑侯陈午(刘嫖丈夫)家当奴仆的匈奴人甘父,被选为向导和翻译。他们从陇西出发,前往西域。当时陇西以西统称西域,为匈奴属地。张骞等间道暗行,但刚走不远,就被匈奴单于捉住。单于给张骞配置了匈奴妻子,把他留住匈奴十多年。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风沙酷热,张骞始终持节不丢,甘父也一直紧随张骞左右。一天,张骞得到机会,朝着西面的月氏逃去,几十天后,来到大宛国(乌兹别克斯坦内)。大宛国是个农牧业都兴盛的国家,地产稻、麦,又多葡萄、苜蓿,尤以出产汗血马著称。大宛国听说汉朝的物产富饶,但无法与汉通使。看到张骞后,十分高兴,为张骞准备了向导和驿员,引导张骞抵达康居国(咸海附近),辗转到达大月氏。

当初,大月氏被迫西迁后,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阿富汗),分割大夏国的土地居住下来,在阿姆河北岸建立都城。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很少有外敌入侵,所以他们便没有了向匈奴复仇的打算。张骞留在月氏一年多,终究摸不清月氏人的态度,只好返回。张骞沿着南山走,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长安,又被匈奴人捉到,拘留了一年多。适逢匈奴军臣单于死去,匈奴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甘父一同逃回长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当初启程时有1百多人,往返13年,只有张骞和甘父二人回来。

张骞回到汉朝,向武帝详细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俗。张骞说:“大宛国在汉朝的正西边,距离约有1万里。当地百姓过着定居生活,以耕田为业,多产良马,这些马出汗如血。那里有城池市镇、宫殿房屋,与汉朝相同。大宛国的北面是康居,西面是大月氏,东北是乌孙国,东边是于阗国(新疆和田)。于阗国以西,河水都向西流入大海(咸海)。于阗以东,河水流入盐泽。盐泽一带河流为暗河,往南就是黄河的源头。盐泽离长安约5千里。匈奴国的右边疆界在盐泽东面,一直到陇西长城,南面与羌人部落相邻,把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隔开。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都是游牧国家,随牲畜逐水草而居,与匈奴的风俗一样。大夏国在大宛国西南方,与大宛的风俗一样。臣在大夏国时,见到过我国邛山(四川西昌)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细布,问他们:‘这些东西从哪里得来的?’大夏人说:‘是我们的商人从身毒国(印度)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约几千里之外,当地风俗也是定居,与大夏国相同。据臣估计,大夏国离汉朝约有1万2千里,处于汉朝的西南方。而身毒国又位于大夏国东南数千里,有蜀地物品,说明身毒国离蜀地不是很远。如今汉朝出使大夏,从羌人居住地路过,地形险恶,羌人又要阻拦,稍向北一些地区走,便会落入匈奴之手。从蜀地走,既近,又没有强盗。”

武帝听张骞说大宛及大夏、安息(伊朗)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新奇之物颇多,人民定居,与中国相同,但军力薄弱,喜爱中国财物。北边有大月氏、康居之类的国家,兵力强盛,可以贿赂他们,使之归附汉朝。如果能以义争取到他们的臣服,那么汉的疆域可以扩大万里,通过多重翻译,招致不同风俗,使天子的恩泽传遍到四海。武帝欣然同意了张骞的建议,命张骞在蜀和犍为(云贵川一带)等地征召使者王然于等人,分4路同时出发,一路由駹地出发,一路由冉地出发,一路由徙地出发,一路由邛、僰地出发,目标都是身毒国。每一路都走了一、二千里,北路在氐、莋地被阻,南路在巂、昆明被阻。昆明一带部落没有统一首领,盗匪众多,经常杀死汉朝使者,所以始终无人通过这里。汉朝为寻找去身毒国的道路,才首次到达滇国。滇国王当面对汉朝使者说:“汉与滇谁大?”后来夜郎国王也这样问。以往因为道路不通,所以各自认为自己是一方之主,不知汉朝土地广大。使者回国后,一再强调滇是一个大国,应当争取它归附汉朝。武帝也重视起来,又重新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駹地、冉地、僰地、莋地、氐、巂等地,都在云、贵、川一带。

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后,汉军把匈奴驱逐到大漠以北,自盐泽以东广大地区没有了匈奴出没,往西域的道路可以通行。于是张骞建议说:“我在匈奴的时候,听说乌孙国一向为匈奴役属,国王昆莫的父亲被月氏所杀。当时小昆莫刚刚出生,由乌孙的一位老臣偷偷抱着逃走。途中老臣为寻找食物,把小昆莫藏在草丛之中。返回时发现狼为昆莫喂乳,乌鸦为昆莫衔草垫铺,老臣见此情景,知道小昆莫并非凡人,于是抱着小昆莫逃奔到匈奴。乌孙部分民众也随着逃入匈奴,匈奴单于收养了他们。待小昆莫长大,匈奴单于将乌孙的民众交给昆莫带管,让昆莫带兵打仗,保卫西域。这时月氏已被匈奴击败西迁,昆莫乘机再次将月氏余众击败,月氏原住地则由昆莫占领,仍称乌孙国。收养昆莫的匈奴单于死后,乌孙兵力渐强,不愿再朝拜事奉匈奴,匈奴攻打未胜,只好舍他而去。现在匈奴单于刚被我们打败,以前浑邪王辖地已空无一人,蛮夷的习俗是眷恋故地,又贪爱汉朝的财物,如果现在我们用丰厚的财物拉拢乌孙,招他们东迁到浑邪王过去的辖地居住,与汉朝结为兄弟之国,势必可使他们听从我们的调遣,这就等于折断了匈奴的右臂一样。联结乌孙后,其西边的大夏、康居等国也都能招来成为汉朝的藩属。”武帝认为有理,封张骞为中郎将,率领3百人,每人各带2匹马和数万头牛羊,以及价值几千万的黄金、货币、绸缎。加上很多手持天子符节的副使,前往乌孙国。如沿途有通往别国的道路,就派副使前往。

元鼎二年(前115年)夏,张骞到了乌孙国,乌孙王昆莫接见了张骞,但礼节非常傲慢。张骞以汉廷的意旨晓谕他们说:“乌孙如能东迁故地,那么汉朝就把公主许配给大王作夫人,结成兄弟,共同抗拒匈奴,那匈奴就不堪一击了。”但昆莫认为乌孙远离汉朝,又不知汉朝大小。而且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匈奴,且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愿东迁。张骞在乌孙留了很久,没有得到确切的答复,便遣副使分头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和附近各小国。乌孙派出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数十人,随张骞回报答谢汉朝,顺便窥视汉朝的大小。这年,张骞返回长安,武帝封他为大行。一年多后,张骞派往大夏等国的副使大都与该国使臣一同回来,带回了大宛的汗血马。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取得了联系。

西域共有36个国家,南方、北方是大山,中部有河流,东西长6千多里,南北宽1千多里,东面与汉朝的玉门、阳关相连,西面和葱岭(帕米尔高塬)交界。河流有两个源头,一在葱岭,一在于阗,然后合流注入盐泽。盐泽离玉门、阳关(敦煌西南,宋后废弃)有3百多里。从玉门、阳关到西域有两条道路:从鄯善(吐鲁番东)沿着南山北麓前行,再顺着塔里木河向西走到莎车(新疆喀什东),是为南道。从南道向西越过葱岭,经过大月氏、安息。从车师前王廷沿天山南麓前行,顺着塔里木河走到疏勒(新疆喀什西北),是为北道。北道向西越过葱岭,可以经过大宛、康居、奄蔡等国。这些国家以前都臣属匈奴,匈奴日逐王,设置僮仆都尉统辖西域各国,常住在焉耆(新疆焉耆)、危须(新疆和硕)、尉黎(新疆中部)一带,向西域各国征收赋税,掠取财富。

由于乌孙王不肯东迁,汉朝在浑邪王旧地设置酒泉郡,从内地迁徙了一部分百姓前去居住,以充实该郡。后来又从这里分出一部分设置了武威郡,以断绝匈奴通往羌族的通道。

武帝得到大宛的汗血马,非常喜爱,起名为“天马”。又接连不断地派出使者求取天马。出使外国的使团,多的一批有几百人,少的一批也有1百多人,每人所携带的礼品等物与张骞出使时相仿,后来因日益熟悉西域情况,人数也就逐渐减少了。一年内汉朝出使西域的使团多时有十几批,少时五六批。路远一点的要八、九年,近一点的也要几年才能返回。

张骞因通使西域而获得尊贵地位,他的属吏也争相上书陈说外国的奇风异俗和利害关系,请求通使。武帝认为西域路途遥远,一般人不愿前往,就接受了他们的请求,给予他们符节,招募人员,不管他们出身如何,只要配备好人员就派他们出发,以扩大出使的范围。这些使者回来,免不了有私吞礼品财物和违背朝廷旨意的现象。武帝因这些人熟习西域,虽然对他们治以重罪,但实际上是激励他们立功赎罪,再次请求出使。因此这些人多次出使西域,而对犯法看得很轻。使臣的随从人员也都常常称赞外国事物,会说的往往被授予正使符节,不会说的也被封为副使,所以很多浮夸而无品行的人都争相效法。出使西域的都是贫家子弟,常常将所携带的朝廷礼物贱价卖出后中饱私囊。西域各国也因这些使者说话前后不实而讨厌他们,心想汉军路远难至,就拒绝为汉使提供食物,汉使由于缺乏食物,常常相互埋怨攻击。楼兰、车师两个小国,地处交通要道,经常劫掠汉使。匈奴也出奇兵,不时偷袭汉使。使者们争相报告说,西域各国虽然有城邑,但兵力薄弱,容易征服。于是武帝派将军公孙贺率兵1万5千从九原出发,深入二千多里,到浮沮井(包头西2千里)而撤回。又派赵破奴率1万多骑兵从令居出发,深入数千里,到匈河水撤回。目的是为了赶走匈奴,不让他们偷袭汉使,但未见到一个匈奴人。于是分割武威、酒泉二郡土地,增设张掖(河西走廊中部)、敦煌(甘肃西端)二郡,迁徙民众以充实二郡。

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在长安病逝,甘父老泪纵横,向武帝请求扶张骞灵柩到张骞故里汉中安葬,武帝准奏。张骞在故里安葬的那天,人们发现甘父不见了,从此再无甘父去向。

张骞六次出使西域,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华文明传播到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这一年,匈奴单于伊稚斜死去,儿子乌维继单于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