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赴万里寻医问诊(2 / 2)

姜铮站起身,习惯性捏了捏挂在腰间的钟形玉制挂坠,有条不紊吩咐道:“权叔,如今事急从权,您准备一辆上好的马车,好载我兄弟二人去那魏国寻医问药,再准备多些细软干粮等外物,再寻两个好手,予我赶车护卫。”

只是那姜铮不曾知晓,那老道人尚未真个遁走,只是隐身在空中,看着姜铮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模样,还有那不经意的小动作,不禁撇了撇嘴,而后方才彻底消失不见了。

姜权听罢正欲相劝,只是大少爷自幼极有主见,知晓姜铮一旦作了决定,万难改变齐心意,如今更是为了小少爷外出诊治,也只得作罢,只是谆谆叮嘱。

姜铮知晓魏国所在,位于吴国南边,国力强盛,与吴国世代交好,也没想着多说什么,只是宽慰道:“权叔,无需担忧,此行就当是我们兄弟二人外出散心,短则一载,长则三载,必然返还,到了城镇处,自会寄信予你报平安的。”

姜铮又想了想,忙吩咐道:“记得把藏拙馆的道家藏书都搬出来放车上,我好路上解闷子。”

如此,豪门大族的运转机器立马转动起来,不出一顿饭的时间,一切已准备妥当了。

姜府大管事姜权送姜氏兄弟坐进了马车,嘱咐道:“大少爷如今天下虽说四海升平,河清海晏,可难保不会出现剪径的毛贼,万万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小少爷。”

姜铮听到前几句话,眼神闪过一阵黯然,若真是如此,我的至亲之人又怎么会遭此劫难,但还是点头道:“家里便劳烦仁叔操劳了,切记轻重缓急四字。”

说完,深深地叹了口气。

所谓轻重缓急,语出“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乃是告诫人做事分清主次,要抓本质、抓重点、抓关键。

姜权恭敬应答道:“少爷,小人省的。老爷夫人曾经的教诲,不敢或忘!”

“若是南厢房那边,问起了,就说我静极思动,出门负笈游学去了。出门一趟,或许对淙弟的病情也会有所舒缓。”姜铮探出头,对姜权低声吩咐道。

姜权自然知晓自家大少爷的意思,事分轻重缓急,人亦有亲疏远近之别。

姜权亦是近身,在姜铮耳边轻声道:“少爷,外派的探子来报,那事儿怕是与那郡守府衙有所牵扯。”

姜铮脸色不见丝毫波动,只见他深深地看了眼姜权,淡淡道:“让弟兄们继续盯着,待我返家后,再行处理。”

说完便钻进车厢,不再言语。

只是在那手扶的辕木处,留下了深深指痕。

时间飞逝如白马过隙,大半年便过去了,只见那姜铮兄弟二人清减了许多,两个护卫眼中也透露着些许疲惫,一行人终于赶到了九嶷山山脚。

姜铮出了马车车厢,又把弟弟姜淙抱出车厢,遂吩咐两个姜家武夫,道:“姜龙,姜虎,你二人守在就近,我带小少爷上山。”

“是。”二人恭敬应答。

待兄弟二人行到半山腰时,抬头便见一座亭子,名唤“翊武亭”。只见那亭子外立四根擎天玉柱,如山,如松,如磐,内衬六根赤红丹楹,雕梁绣柱。正是亭台高百丈,手可摘星辰;亭内石桌石凳,地铺白玉,内嵌金珠,凿地为莲,朵朵成五茎莲花的模样,花瓣鲜活玲珑,连花蕊也细腻可辨。

亭旁绿树掩映,蜂飞蝶舞,犹如走进仙境一般。正是:曲径通幽处,松石伴泉韵,风雨几多时,亭影今尤在。

有诗赞曰:半山半观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嵌,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人修道心,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

再往山上望去,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周遭十八座山峰赫然林立,遮天蔽日。朦胧间,一座道观拔地而起,琉璃为瓦,重檐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

“不愧是长生之福乡,养真之灵境,真乃天上宫阙也。”

姜铮正感叹着呢,面前突然窜出一个头挽纯阳巾,身穿黑布衲衣,脚穿云履靴的少年道童,对着姜铮二人打了个稽首,肃然道:“居士来我九嶷山何事?”

姜铮正欲说是来寻医问诊的,突然福至心灵,作揖道:“吾兄弟二人是来苍梧院寻玄问道的。”

小道童改口问道:“哦?师兄来自四家十姓的哪一家的子弟?敢问师兄贵姓?”

姜铮答说:“免贵姓姜,只是吴国一官宦子弟,并非是小道长口中的四家十姓中人”。

小道童听罢也不以为意,笃定道:“那必是没落世家的家族子弟咯?”

姜铮想了想,自家姜氏雄踞苏城,有谱可查的就有100多代族人,虽说多是一脉单传,可怎么也不算是没落,仍是摇头道:“亦不是。”

小道童瞪大了双眼,满脸不可思议,讶异道:“我师门中数千载不曾在下院招收俗世弟子了。你们……”

正说着,突然小道童侧耳倾听了一番,转而言道:“既如此,师兄便随我上山吧。”

路上,姜铮神情如常,拉着自己的傻弟弟缓步慢行,只觉得自家弟弟时至运来,多年备尝艰苦,眼看也要到头了。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