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节 考举人(1)100(2 / 2)

“官差大哥,”夏华钻出考棚问附近一个站岗的衙役,“请问,那便桶是每日清理的吗?”

那衙役一脸同情地道:“怎么可能,这三天里,你们不允许出考棚,我们也不能进考棚,如何清理便桶?”

不会吧?我要跟我累积三天的排泄物共处一室?夏华在心里仰天呐喊:这乡试就不能设计得人性化一点吗?

放下考试箱后,夏华换上短袖轻纱衣裤,开始打扫卫生,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搞好,正好听得外面响起振聋发聩的鼓声,同时传来大门关上的轰隆声,看来,所有考生都入场了。

科举道路上最难过的乡试开始了。

在深深地吸了好几口气后,夏华稳住心神,打开分发到手的纸袋,取出里面的考题卷、答题卷以及几张草稿纸。

第一道题的题目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看到这个题目,夏华心头一块千钧大石轰然落地:不出所料!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二篇《颜渊》,原文是“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子贡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粮食物资充足、军事力量强大、民众信任统治者。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三大要素是:让老百姓吃饱饭、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统治者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毫无疑问,就算以后世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这个结论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三者皆备,一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不过,这句话还有下文,下文是——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三者之中,如果不得不要去掉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问:“剩下两者之中,如果不得不要再去掉一项,应该再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但如果民众没有统一的信仰、信念,国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解读者会因为主观倾向而产生不同的侧重点。仔细审读这道题,夏华隐隐地意识到了某种误导性:如果仍然认为当今万历帝是个打算划水摸鱼、“无为而治”的皇帝,那么,这句话的侧重点就可以被解读成:孔圣人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统治者必须得到民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因此,为此而牺牲军队和粮食都是值得的;反之,如果已知当今万历帝是个正在摩拳擦掌、磨刀霍霍、打算干出一番宏图大业的皇帝,那么,这句话的侧重点就可以被解读成:根据孔圣人的说法,军队是治理好国家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万万不能忽略轻视,在确保民众信任统治者和老百姓吃饱饭的前提下,保持强大的军队是必须的。

采取哪个侧重点?这就要知道万历帝的心思了。成都贡院的这五千多名考生乃至全国五万多名考生里,知道万历帝的心思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还真没多少。绝大部分考生只知万历帝从前年年底开始就不上朝了,只能因此而推测:当今皇帝只想维持现状和稳定,不大有意搞出大动静包括对外征伐开战。于是,这些考生必然会在答题时把侧重点定为“孔圣人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统治者必须得到民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因此,为此而牺牲军队和粮食都是值得的”,继而洋洋洒洒地道:陛下啊,您现在做的对,啥也不干,甚至还要裁军,因为您这么做正符合孔圣人的治国之道。

可想而知,万历帝看到这种劝他继续“划水摸鱼”的文章后,心情就是无需多言的了:尔母婢也!老子正打算大展雄风、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大杀四方呢,你竟说我的这个想法不符合孔圣人的治国之道?滚!给朕马不停蹄地滚!

第二道题的题目是: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第二章,意思是:残害本国民众过于厉害的国君,将会落得自己被杀、国家被灭的下场;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国家被削弱的处境。

这句话的本意是劝诫国君善待百姓并且带有反战思想,但这句话也可被解读出不同的侧重点,或者是:皇上啊,您可不能折腾老百姓,不能对外发动战争,这样,您的江山社稷才会长久稳固;又或者是:皇上,您看邻国的国君,残害本国民众那么厉害,他注定该落得自己被杀、国家被灭的下场,这可是孔圣人说的哟,所以啊,您指挥我国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前去揍他是天经地义的正义之举。

喏,同样的一句话,却能被解读出正好相反的意思。至于哪种意思是正确的,这就是领导说了算的了,因为最终解释权在领导的手里。把话说进领导的心坎里,这话就是正确的。第一场试考《四书》要义三道和《五经》要义四道,一共需要作七篇八股文,七篇里,足有五篇的题目跟战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