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节 踏入乡试考场99(2 / 2)

“是,公子…”唐诗诗眼中含泪。

这个小意外后,夏华吃完早饭,也都已吃完早饭的卢泰、杨江等人过来找他准备叫他一起出发,除了已有经验的刘时俊和胡世赏看起来是刚睡醒,卢泰、杨江、喻思恂、秦民屏、于悦等人都是一脸憔悴、两眼黑圈,个个心不在焉、魂不守舍,显然昨夜都因为太紧张所以没怎么睡好。

刘时俊安慰道:“不要紧的,一回生、二回熟,下次就不紧张了。”

卢泰当即跳脚:“尹升兄,你会不会说话?我们就要上考场了,你就不能说句吉利的?”

刘时俊顿时难为情不已,他意识到自己的话确实不吉利。

吉利话其实也只是心理安慰,命运可不会因为几句吉利话而发生改变。君不见,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自幼聪颖过人,考童生的县试、府试和考秀才的院试都是第一名,荣获“小三元”桂冠,所有人都认为他接下来乡试也会势如破竹,但天意弄人,从十九岁到七十二岁,他考了五十三年,先后参加了十次乡试(也有说法是八次),次次名落孙山,终身没能迈过乡试这道门槛成为举人。

蒲松龄可是大文学家,怎么可能没有学识和见识,但他就是死活考不上举人。

“如果昨夜没睡好,进考场后可以适当地睡一会儿,一场要考三天三夜,不用太着急,睡好了、有了精神,才能发挥好。”胡世赏说道。

众人聚在一起,互相对了对应该带的东西什么的,确定没有任何遗漏后,众人庄严地面面相觑着。

“出发!”夏华扬臂握拳。

“出发!”卢泰、杨江等人也一起学着夏华的样子扬臂握拳,个个意气风发,犹如一群即将踏上战场的战士。

整个成都城,五千多名学子纷纷从住处踏出门,个个肩上都承担着沉甸甸的期盼希望。

夏华和卢泰是有马车的,马车装东西,众人步行走路,每辆马车的车前都挂着“成都乡试”的灯笼。成都全城从今日起,持续九天全城戒严,没挂这种灯笼的车轿是不准上街的。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科举,但眼前场景还是让夏华心头震撼,通往贡院的大街上,密密麻麻都是人并且只有两种人,一是衙役官差和特地从军队兵营里调拨来弥补维持秩序时人手不足的军士兵卒,另一便是考生及其同伴,普通居民是不允许在这个时间段来到这里的。人山人海但十分寂静,只有嘈杂密集的脚步声,人群就像暗影中移动的一片树林,气氛凝重严峻,无论是人的数量还是气氛的沉重程度,都远远地超过院试。

这是一件非常重大和神圣的事,因为这是这个东方的大帝国、文明古国在为国家选拔人才,未来的一批批叱咤风云、舞动乾坤、改变历史甚至创造历史的大人物就会在这些此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学子里诞生。

贡院考场前是一大片空地,左右各有一座鸿图华构的牌坊,左边的牌坊上写着“騰蛟”,右边的则写着“起鳳”,贡院大门前也有一座牌坊,上道“天開文運”,北面左右同样有两座牌坊,分别写着“明經取士”和“為國求賢”。

贡院大门上悬挂有“成都貢院”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牌匾,落款是明朝中期四朝名臣、著名**家、四川成都人杨廷和,此公十二岁考上举人,十九岁考上进士,其长子杨慎更是四川在明朝出的唯一的一位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父子俩都堪称传奇,是万千川省学子心里顶礼膜拜的“学神”,人言“吴越的文曲星是王阳明,巴蜀的文曲星是杨廷和”。

“十二岁考上举人,十九岁考上进士…”夏华忍不住打了个寒战,“人跟人真的没法比,有的人真的是天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成都城各地赶来的五千多名学子在贡院前的空地上汇聚成了一片鱼鳞星河般的人群,一起静静地等待着。卯时一到,只听得三声震撼人心、响彻长空的炮响,接着又是三声,贡院大门应声缓缓而开,几千考生不由自主地齐齐屏住呼吸,个个紧张发抖。

大门开后,在里面过了一夜的两位主考官和六位同考官一起稳步走出,那位正主考官站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高台上高声宣布奉旨开考、不得作弊、否则如何如何之类的陈词滥调,最后沉声道:“开门吧!”

“公子,加油啊!”过来送夏华进考场的赵炎、赵海、绣春几人个个热泪盈眶地祝福道。

夏华笑着点点头,跟卢泰、杨江等人在人-流里缓缓地进入辕门,顺着辕门往里走就是仪门,通过仪门是龙门,仪门和龙门之间是考生们进入考场前接受搜身检查的通道。

比起院试,乡试的搜检更为严格仔细,所以耗时很长,五千多考生起码要到中午才能全部搜检完毕。没有轮到的考生们纷纷找地方坐下,太阳升起来后,又纷纷把号顶打开遮阳。夏华这时才看清,贡院的围墙足有两丈多高,并且上面还特地种了很多长满尖刺的荆棘植物,跟监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