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儿时记忆13(1 / 2)

火盆中的余烬熄灭,被野风一吹,化成黑色飞蛾,漫天飞舞,将我的思绪一并带离。不知为何我想起童年的一个夜晚。

记忆中的父亲是个篾匠,编花灯的技艺在苏州城里也是数一数二的。每逢佳节前夕,家里便会提前赶制灯笼,以供贴补家用。在我提出要读私塾的那年中秋前一天夜里,那晚的圆月显得格外的大,一家三口都在小院里低头编着花灯。不知什么原因,我那晚总是心绪不定,破竹的声音使我感到厌烦。

终于我忍耐不住,一脚踩坏父亲刚做的花灯,编好一盏花灯要花费父亲半个时辰。父亲没有生气,而是问我为何要读书。

我已记不清当时的回答,只记得父亲那诧异与欣慰的神色。那晚我躺到房顶的茅草,看着天上的圆月,迷糊之中听到星空上有个女子在呼唤着我。天亮时,被破竹声吵醒,父母依旧坐在院里。看着他们眼里的血丝,那是我此生最后一次逃避。

年前我趁着带弟子参加少年群英会路过苏州,是与父母见过的最后一面。父亲罕见地喝得大醉,与我说了许多。

父子相处时往往很少交谈,我坐在不远处,用刀把竹片破成更细的竹篾。房间里一度陷入静默,只有破竹声不断响起。

“你杀过人,不止一个。”

我不清楚父亲如何得出的结论,却十分的正确。

“是。大约有数百人了吧。”

“全是恶人?”

从我少年时起,无论增长多少知识,父亲尽管不识字,但每一次提问都会让他陷入更深的迷惑,今日依旧如此,只能将其归结为老人口中常说的阅历。“我不知道。”

这是经过缜密的思考的出的结论。父亲竟意外的认可:“嗯,若作别的回答,我会立刻把你轰出去。十年来的求学,你的脑袋还算清醒。”

“父亲,此言何意?”

“人杀的越多,对人命就越漠视,下刀就越快;读书读得越多,就被条条框框束缚,凡事都要争论计较,分个明白。最后从书里走出来的只会是两种人:一种被仁义道德束缚,若贯彻下去,也能成为君子圣人,这很好,但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

另一种则是完全不受羁绊,为人处世不顾毁誉,无所不用其极,一旦找到合适的生存方式,便往往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

你是哪一种?”

我敏锐的发现父亲话语里暗藏的陷阱,两者其实都是一类人。

“寻找真我的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