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偶遇教授(2)25(2 / 2)

“紫砂壶最早是一些文人雅士们玩的,到了明代正德年间,被下面的人当成贡品送到京城,随即就在文人间流行了,那时候,壶的样式大多差不多,而且,工艺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区别,免得被质量差的沾包,一些匠人就学着瓷器那样在壶上留款识,不过,当时为了避讳官家的瓷器,款识是不留在壶外面的,而送进宫里的壶根本禁止留款识……到清代才有在外面加盖款识的。”

“你爷爷是一个做陶器的工匠吧?你说的这些应该是历代工匠口碑传说的。”

“我不知道,可我知道爷爷很有本事,我就是被他教的文化,真正在学校读书只有高中三年。”国言说到这里,似乎思念起爷爷来了。

“喔?你只读了高中三年就考上大学了?哎呦!还真不知道你如此厉害。”

邓序瓯说着话又仔细摩挲起手里的紫砂壶,心里说,“我这以后还用不用呢?”

显然,邓序瓯已经认可了国言做的判断。

一老一少这就熟络了,聊天聊地的,非常投缘。

至于另一个画轴,都不用邓序瓯去鉴定,国言一眼看上去就知道,那是在前十年期间写的一句时代口号,压根没有任何文物价值。国言就把沉香木画轴与那幅画轴捆扎在一起,随口说道,“等会一起带出去扔掉。”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国言起身要去食堂里吃饭了,还问要不要给教授带一份回来,弄得邓序瓯都不好意思了。

大学就是正规,即便是放假,学校食堂也提供餐食。

“我在家里随便煮完面条就行了,就不麻烦你了。”邓序瓯说。

“我刚才拿茶叶的时候,看到冰箱里还有不少东西呢,要不我给您做一顿?”

“你会做饭?哎呀!这要是哪个女孩子找到你可以就便宜大了……”

邓序瓯是那种典型的书呆子,除了读书做研究,他基本上不会做饭,最多就是煮碗面条,那时节,泡面是出来了,可是太贵了,许多人都觉得吃泡面不划算。

同时代,面粉才二毛五一斤,而一袋方便面的零售价却是一块二毛五,虽然邓序瓯有钱,可也不会明着吃亏啊!

冰箱里有莲藕,萝卜,这都是可以放置久一点的蔬菜,显然,邓序瓯的老婆是给老公准备了东西的。

在冷冻格里,国言还发现了有一包已经洗好切好的鱼块,于是也拿出来解冻。

在李有田的饭馆里,国言也学了不少手艺和本事,比如解冻肉类,他就知道用盐和醋调和好,解冻肉类的时间就快很多……

一个小时后,一桌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就做得了,邓序瓯几乎傻眼了。

“这真是不好意思,没想到你还有这个手艺,我都想喝两口了,可惜,家里禁止喝酒,夫人说怕我中风,这当医生的就是麻烦。”

“以茶代酒也不错嘛,高压锅里我已经把饭煮好了,您老慢吃,我回去了!”

“什么?别走!哪里有让你做饭不请你吃的道理!来,跟我一起吃。”

其实国言就是做做样子,教授没有开口,他是不会坐下吃的,那是无礼。

“你刚才做饭的时候,我打开了寄给我的纸箱,里面是一个将军罐,品相还不错,大概是清初的,可惜,不是官窑的,要价80元,还算是合适。”

邓序瓯指指摆在茶几上的一个大罐子。

国言对这些东西其实在理论上都明白,不过就是没有多少实践,在深山老林里,老道就是再有本事也弄不来多少瓷器给徒儿看啊,不过是把日常用的瓷器给国言讲了个透,什么机器做的特点,什么时代款识的鉴别等等。

看着将军罐,国言的眼神眯缝起来,那是他凝视某些景物的特殊方式。

听了邓序瓯的话,国言大概明白了,邓教授肯定是某个收藏圈子里的人,难怪他刚才说花五千元买自己的那幅字了。

最近几年,随着一些政策的落实,许多老教授、老艺术家还有老同志都拿到了数额不菲的补贴和补发,而这些人对文物古玩是熟悉的,尤其是一些年级比较大的老人,手里拿着钱几乎没地方用,孩子大了,还有不少送出国了,想要追求的就是自己的爱好了。

著名的后世收藏家马先生,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起步的,而且,这股风气还就是从几个特大城市兴起的。

邓序瓯是那种典型的以古玩养古玩的人,他取回来的将军罐就是他的一个同学告诉他的,拍好了照片,最后确定了价格,汇款,成交。

这种大罐是做什么用的?许多人并不知道,有的人还以为是过去在杂货铺里装零星小商品的,比如装零售的糖球,瓜子啥的。

国言是知道这个大罐是官窑的,但他是不会说破的,身份不合适。

国言觉得,自己已经捡了个漏,应该满意了,邓序瓯都说那大罐是80元买的,那就没隐藏身份,既然如此,那幅字想要给钱就给吧。

就这样,国言在进入大学后淘到了第一桶金,至少一年之内他不担心没钱花。

邓序瓯更是赚的不认识了,那幅字后来被圈子里的人带到了香江,在一个拍卖会上卖出了十二万港币,不过,他还是留存了照片和考证资料,他手下的一个研究生为此还写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论文,阐述乾隆朝后期的官场百态……

牛有力不知道,国言在大学里靠淘宝已经小有身家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