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上海38(2 / 2)

绍玉堂在这些保镖的簇拥下,小心翼翼的躲开军警的监控,来到这黄浦江码头上是为了办一件事。

他们钻进一条篷船里,艄工熟练地撑起长篙,小船顺着江流飞快地驶离码头。

很快,一行人来到上海近郊的一段江面上,一条宽大的驳船停在这里。

船上有几个汉子看似很闲的晒着太阳,实则密切的观察着江面上的一举一动,小篷船还没接近,便已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这边没有鱼。”船上的人喊。

绍玉堂示意保镖出去做答,一位身材魁梧的保镖站在船头答道:“我们的船上有得是大黄鱼,想换换口味,你们有没有大青鱼?”

“大青鱼我们有都是,你们吃得下吗?”

“都是跑水的,你们老掌柜和我们熟络得很。”

“那上船吧。”

暗号对上了,纵然如此,绍玉堂带着的这几位使枪好手依然没放松警惕。

对方带头的人黝黑的脸膛,一看便是常年在水上跑的,几个手下也是身手利落的。

两位老大一碰头,黝黑脸笑道:“想不到上海滩绍大东家居然拼了命的搞这个。”

绍玉堂撇了撇嘴笑道:“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时候该做的事是不能推辞的。”

对方拱了拱手道:“佩服!佩服!”

说着,一只手揭开盖在货箱上的帆布,一只刷了绿漆的大木箱子静静的躺在下面,黝黑脸干净利落的打开箱盖,一支支排列整齐的步枪泛着油光,深沉的金属质感给人一种十分厚重的感觉。

绍玉堂迫不及待的随手抄起一支枪,熟练的拉开枪机,清脆的撞击声十分悦耳,他又对了对照门与准星,收回后左右两手掂了掂,脱口赞道:“好枪!”

黝黑脸得意的笑着说:“一水儿的德国毛瑟,也只有我们老大才弄得来,这么大的货量,要不是您绍大东家,咱们还真不敢接。”

绍玉堂满意地点点头,对着手下道:“这么大的货量,咱们的事有把握了。”

这一批枪足有五十支,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打打杀杀的黑帮来说的确是不小的数量了,有了这批枪绍玉堂的信心更加十足了。

“用这些枪去打下高昌庙兵工厂,到时候再武装你手下的二千工人,起义就成功了。”接头的人说。

绍玉堂满意的点点头。

绍玉堂参与工人运动是送女儿去长沙之后的事,那天他和张凡程在码头聊了很久,绍玉堂第一次发现,原来控制工人做工不仅可以从他们身上赚到钱,还有这样的好处,他第一次觉察到工人也是一种力量。

上海大大小小的工厂、洋行、码头、车站、零散工加起来足足有100万人,占了上海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样一支力量一旦拧成一股绳儿,对这个城市的冲击可想而知。

绍玉堂实不记得当天聊了什么内容,只记得直到送张凡程上船,还有好多话没有说完,而且他清楚的记得张先生临行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只要愿意,组织随时会来帮助他。”

今天,组织的帮助真的来了,北伐军已到了嘉兴,武装夺取上海的时机已经成熟,只要轻轻一推便可推翻上海的军阀统治。

用笨脑子想也知道,这样的大事一旦成功,绍玉堂定会名利双收,他终于下定决心大干一票了,这样的冒险一生中也不会有几次,那个曾经喝工人血的黑帮**,就要改头换面,成为工人阶级的领导者了。

绍玉堂很激动,女儿去长沙求学这几年他着实做了几个大事,从他人的评价看,这些大事是积极的,包括组织工会,组织罢工,替工人争取权益,此前还筹备过工人武装起义,可惜由于几个方面的配合不到位,失败了。

这一次比上一次的准备更加充分,而且有了海军的加入,工人武装以黄浦江上两艘炮舰发炮为信号,整个市区的工人纠察队同时行动,夺取军警武器,占领敌军司令部。

绍玉堂下属的南市工人纠察队是规模最大的,亦是本次起义的主力,这五百条枪是组织通过各种关系,从地下通道里运来的,绍玉堂知道事关重大。

范俞汉同志是组织派下来的联络员,在枪支趁夜运进码头后,他匆匆从租界赶来与绍玉堂汇合,刚一进船舱就被门砍绊了一下,鼻梁上架着的金丝边儿眼镜差点没跌落。

“准备怎么样?”范俞汉是代表组织来的,刚一站定便急忙问情况。

“大炮一响,装备三十条枪的敢死队就会冲进兵工厂,到时候武装更多工人。”绍玉堂信心十足地说。

“那就好,那就好……”范俞汉很显然是一名书生,对这样的大行动缺乏经验,虽然绍玉堂打了包票,但仍小心翼翼地问:“武器有了,咱们的人行吗?”

绍玉堂对这个白面书生很是不满,先前组织派来与他接触的多是工人出身,这些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敢打敢拼,没那么多弯弯绕,与这样的小白脸比可谓投脾气。

他冷哼一声,敞开怀露出怀里乌黑发亮的驳壳枪,笑道:“咱们兄弟打这个是把好手,二十响出去想打你的天灵盖,绝对打不着你的后脚跟儿。”

这话说得匪气十足,吓得范俞汉额上渗出了汗,连连干笑着:“那就好,那就好……”

与组织打过多次交道,绍玉堂不记得组织在选派人手上会出现这样大的纰漏,若不是联络员作保,他简直要把这人当奸细了。

枪支收拾停当,绍玉堂看了看表,夜半11点了,按约定时间,明日晚6时一声炮响,起义便开始了。

绍玉堂望着深幽的夜空,兴奋得有些睡不着觉,可是他也知道必须保持体力,就在他准备回去休息时,一个得力的手下突然跑来报告。

“大小姐回来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