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会见提尔皮茨(二)(1 / 2)

提尔皮茨从此把作战的重点放在无限制潜艇战上,他试图采用隐蔽的消耗手法对付英军舰队,以达到平衡两军舰队力量的目标。然而,德军的无限制潜艇作战的策略受到严重质疑,尤其是认为这一策略对当时还保持中立的美国的影响考虑不足。

由于发现自己的政策执行得束手束脚,甚至到了他无权控制潜艇部署的地步,提尔皮茨于1916年3月委婉的提出辞呈以表示抗议。多少有点出乎提尔皮茨的意料,威廉二世接受了他的辞呈。面对过于强大的敌人和期望过高的皇帝,“永远的”提尔皮茨最后还是失去了宠爱,被排挤和冷落。

平心而论,历史上的第二帝国,虽然有撼动大英帝国海权的工业实力,但毕竟是后起之秀,对海军的认知远不如称雄海洋300多年的老牌强国。由于理念的落后,德国海军只知道造船、造更大更强的船,跟着假想敌英国东施效颦,始终落后别人一步。

末了,德国在陆地上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庞大的造舰计划成为浮云,而英国却稳步扩大了自己的优势。等到rì德兰海战爆发时,德国大洋舰队无论是在舰艇数量还是火炮口径上,都已经处于绝对的下风了。

除此之外,历史上德国公海舰队的战舰,也实在是需要进行一番大改。本来德国舰船的数量就不够多,还采取小口径主炮的设计,让英国人把火力优势拉大到了天上去。除此之外,过于短小的主轴长度、以及过于保守的舰体强度冗余,也同样也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东西;前者平白浪费了一战德国小水管锅炉的动力优越性,后者更是浪费了大量的吨位而且还提升了造价,这简直是对海军建设的极大犯罪。

现在,威廉二世居然把后来的公海舰队之父放到了约阿希姆面前,无疑是给了约阿希姆一个极好的机会。如果能对提尔皮茨的最初理念加以修正的话,那么经他之手打造出来的海军,将和历史上的公海舰队迥然不同。

想到这一点,吃过晚饭之后我们的约阿希姆殿下速度返回了自己的房间等待着提尔皮茨的到来。

如果有人问,一战的时候,公海舰队有没有机会打破英国大舰队的封锁。约阿希姆的回答是肯定的。德国人完全有机会可以放手一搏。在刚刚开战的时候,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当时双方海军的实力对比。从舰队规模上看,英国皇家海军的总吨位是271.4万吨,德国海军总吨位是130.5万吨,双方的吨位比是2.08:1。单纯从数据来看,德国寻求决战显然是不恰当的。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英国皇家海军并不仅仅是留在本土的大舰队。在1914年刚刚开战时,英国大舰队仅仅只有总吨位的2/3.而且就是在这2/3的舰队中,还要拨出17艘前无畏舰用于为前往欧洲大陆的英国远征军护航。而在1914年最后的两个月中,英国皇家海军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冯.斯佩伯爵率领的远东舰队主力在成功击败克拉多可少将指挥的英国舰队后,英国海军终于坐不住了。

第一海军大臣费希尔上将派出了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的海军去搜索歼灭斯佩伯爵的远东舰队。而这一举动最终造成了留守本土的英国大舰队战力的空前虚弱。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英国人有那些战舰呢?大胆号战列舰沉没,铁公爵和阿贾克斯号战列舰在改进动力系统。

猎户座战列舰号正在维修,征服者号战列舰正在改进,7炮塔圣物阿金库尔号战列舰和爱尔兰号战列舰还没有正式形成战斗力。印度女皇,本号战巡以及虎号战巡没有完成最后的调试。至于强大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和R级战列舰更是还躺在船台上加紧建造。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大舰队所能用的战舰仅仅是17艘战列舰和5艘战列巡洋舰,而德国人则有15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如果此时双方交战,德国人真的很有机会一举打破英国的海权。但是德国人却放弃了,也许后世的人会说这些说法有些事后诸葛亮之嫌。

但是德国海军高层和德皇的消极避战的责任是绝对跑不了的。在德皇眼里,德国的舰队仅仅是一个保证波罗的海制海权,以及在陆战获胜后对英施压的一个砝码,而并不是一支用于决战大洋,打破英国皇家海军制海权的利剑。舰队的意义在于出海作战,在于击溃对方舰队获得海上的控制权,而不仅仅为了作为一个用于恫吓或者作为谈判砝码的而存在。而德国海军高层恰恰就犯了这个错误。

关于海权,不同国家的海军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国家要求的是拥有在海域上的控制权,比如说如英国,而有的国家则认为只要不让对方利用海域控制权就可以了。比如说法国的绿水海军。以及德国两次大战时期的破交战。从表面来看,双方都有道理。但是李志国认为,最终能决定一个国家海军命运的只有第一种海权。

纵观整个历史,英国人在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才登上海洋霸主的王座,在特拉法加战役击败法西联合舰队后,英国人才最终保证了本土的安全。而再看后者,无论是法国人的远洋破交路线,还是德国人的潜艇战,都没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