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流芳(1 / 2)

台基中东部有一条踏道,上行可以通往虞山派篆刻艺术馆。

此处原为钟楼湾民居,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为一处二进院落。厅前树影斑驳,与木制檐柱、镂空花窗相映成趣。

步入前厅,两侧墙上张贴着虞山印派最著名的几位篆刻大师的简介,从最早的元代的缪贞、明朝的戈汕、清朝创立虞山印派的林皋,到对虞山派影响深远的吴昌硕、他的弟子一代宗师赵石,以及赵石的弟子邓散木、赵林。两侧名家简介下方分别置有作品展示柜,柜中印鉴所用字体虽皆为篆书,却又有所不同,阳刻细腻明朗,阴刻粗犷厚重,古代名家的作品字体规整,近代名家则突破了一板一眼的刻印风格,字形多变,似与人言。

叶聆弦在柜前仔细阅读相关介绍,认真观察着各位名家的作品,时而看着朱红色的印谱发呆,时而蹲下观察印章下深刻的印文。

“怎么不拍张照片记录一下?”爸爸好奇发问,在他的印象中,小女孩们都爱定格瞬间,以此达到永恒,而自家的女儿却总是特立独行,从镇海台到这里,就没见她举起过手机。

叶聆弦对此自有一番见解:“照片这种东西向来没什么大用,放在手机里八百年都不看一回,还占我内存;而且我也不想发朋友圈,不想在我的朋友们心里树立喜欢风雅的人设。再说了,我又不是艺术生,留下这些资料,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我只需要做到意会即可,不用特地潜心钻研。”

“这么高深!”爸爸不禁对女儿肃然起敬:“我觉得你现在就像那种研究文物的专家,只看一眼就知道优劣。”

叶聆弦无奈苦笑道:“而实际上,我是个菜鸡,什么都不懂。”

前厅两侧耳房内分别是对虞山印派的一些介绍和一些精心挑选的篆刻作品;前厅内靠后侧有一道横向内墙,刚好遮住前往后厅的通道,绕至内墙后侧,可见墙上有一幅篆刻艺术流派演变及师承关系图。

走出后门,是个不大的院落,院内矗立着几座石碑,上刻大量碑文,为保护这些文化珍宝免受侵蚀,艺术馆特地为它们各自量身定制了一个玻璃罩,可惜毕竟是在露天环境下,即便是有古树荫蔽,也难免遭遇风吹雨淋,一旦疏于管理,便有碍观瞻,眼前的景象就是最好的证明——玻璃罩上附着一层灰尘,虽明显有人为擦过的痕迹,但清晰度仍然较差,玻璃后的碑文也似乎因此模糊了不少。

后厅门前的两棵树枝繁叶茂,檐柱旁两株盆景枝条冗长杂乱,叶片随机密生于枝上,造型野蛮粗放,瞧不出是什么特别的品种。檐下东部堆叠着几张不知从何处清理出的木质桌柜,西侧倒是十分空旷,只靠墙支着一张招生启事。

“周真生武馆?”叶聆弦不解,一个篆刻艺术馆,竟然还为武馆招生?简直匪夷所思。

爸爸在一旁为其辩解道:“多半是山上的武馆放在这儿的,他们的位置偏僻,不容易招生,在这里支个小广告,也无可厚非。”

“这里还有武馆?”叶聆弦有些诧异:“我以为只有武侠片里的武馆才会开在山里呢!”不禁在心里吐槽:这年头,谁会把孩子送到深山老林里习武?八成得倒闭了吧!

“怎么不能有呢?后面严公阁旁边有条小路,直通山上的五岳楼,武馆就在五岳楼后边,那里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是个习武的好地方。”爸爸一边讲述,一边观察叶聆弦的神情,心里开始默默规划接下来的路线。

“哦。”叶聆弦不再多言,径直步入后厅。

后厅与前厅的格局相似,厅内靠墙同样设有陈列柜,柜中展示着几本知名的印谱,以及各种篆刻工具、拓印用具;东侧耳房内设有一张木制本色长桌,墙上背景为篆刻流程的基本描述:选石、查字设计、印稿上石、刻制印文、局部修整、蘸泥钤盖,每步流程下对应着细节描述和图示,叶聆弦只扫了一眼,便已了解了个大概;西侧耳房内也设有一张木制长桌,墙上背景则为文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每种文字下同样皆有图示与描述,上开壁龛,内置相关文字书籍及书写用具,此间八成是为篆刻教学所设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