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丈量土地43(1 / 2)

暑假很快就过去了,小勇小三要回去读书,秋苹也要回去参加工作。目送侄子侄女走远,公梅的眼眶红了。

这年秋天,双溪河边的高粱胀红了脸,大片大片的,果实累累垂垂。猫头鹰在高粱丛中频频出没,发出阵阵怪叫,那声音很是不雅,十分凄厉,这不能怪它们,因为它们只懂得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丰收的喜悦。

收割完晚稻和高梁,一年的收成也就差不多了。照工分分粮,算了一下总账,有的家庭超支,有的家庭进钱。

这年秋冬之际,阚家人在忙着分田。家中的男主人都参与了分田活动。

在庆礼的牵头下,大人们手里拿着标有尺码的竹竿,一起丈量着土地。每块田的造型不同,有接近正方形的,有接近长方形的,有接近圆形的,有接近梯形的,还有接近三角形的,更多的是不规则图形……人们根据每块田的造型横量量、竖量量、斜量量,量完一块田,立即记录好数据,计算好面积,再登记造册。为方便记忆,大人们用多种方式来命名田亩。有根据面积来命名田地的,比如“一亩九”、“一亩七”、“一亩二”、“一亩”、“九分”、“八分”、“五分”、“七厘”;也有根据田地的造型来命名的,比如“长丘”、“葫芦丘”、“鸭婆肚”;还有根据田地所处的位置命名的,比如“火烧垅三分”、“长塘六分”、“水古垅四分”、“大塘下一亩二”等等。不一而足。

小孩子们跟着大人,在田间地头蹦蹦跳跳,看着大人们量田量地。大人们说,田地下户了,大家都有饭吃了。这次丈量田地,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们来说,这是学习几何的入门课。

丈量完每一块田地,核算好每块田地的面积和田地的总面积,就为分田分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接下来是分田分地,按照全村的总人口来平均分配,同时也考虑田地的肥瘦和水源的好与坏及库区水淹田等因素,好田与坏田尽量搭配均匀。如果一块大田分给两三家的,大家都用泥土分隔出一条条长长的田垅,一块大田就变成了若干小田。

还有一个原则,就是生加死减。家中老人去世或女儿出嫁,就要调出一个户口的农田给娶媳妇的家庭或生小孩的家庭。

庆礼家分到了八九亩老田,有河边的田,有山垅里的田,有山顶上的田。

分完田,再分农具和耕牛。几个家庭共一头耕牛,共一张犁耙,共一台打谷机,共一台水车。后来为了使用方便,家家户户自创了很多农具。

田地下户后的第一年,大家都很认真,不失时机地种好了早稻秧。等到秧苗接近满月,插秧就开始了。

那些天,庆礼忙坏了,他先用曲辕犁耕田,再用耙子耙田,然后用绳子绑着木梯子在田间拖动着,叫做平田,最后又在田里洒下肥料。等到第二天,就可以插秧了。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仍保留着良好的传统,那就是人帮人。这家的田地平整好了,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都来帮忙拔秧插秧,插完了这一家的秧,再帮着插另一家的秧。总之,都安排好了日程,能保证各家各户不误农时,顺利地把早稻秧苗插好。

插秧那一天,东家会把家里最好吃的酒菜拿出来款待大家,叫做“栽禾饭”。栽禾饭是很丰盛的,腊肉,腊猪脚,豆腐,新鲜肉,新鲜蔬菜,米粑,辣椒粉煮鱼,摆满一大桌。每人倒上一杯山背谷酒,在觥筹交错中,大家说说笑笑,喝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各各打着饱嗝散去。

那一年风调雨顺,早稻长势喜人。施肥,打药,管住了病虫害。早稻打苞抽穗,稻穗开始弯腰,谷粒日益饱满,泛出了金黄色,人们都说稻子打黄露了。庆礼高兴地说:“东一束,西一束,二十五日有饭吃。”小暑小割,大暑大割,双抢的日子,全家动员,抢收抢种。小的们也在田里忙着,割禾,打稻子。烈日暴晒下,全身雪白的大炉细炉成了红虾公。双抢忙完后,大家身上都脱了一层被晒死的黑皮。

收割完早稻,该交公粮了,村里的拖拉机开过来,每家每户把该交的公粮搬上了车,送到了粮站。交完公粮,又交余粮。余粮是用来卖钱的,早稻米太粗糙,口感不好,因此早稻谷除了留一些吃的,基本上都交掉,大家都把晚稻谷留着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