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考前琐事56(2 / 2)

因对一本稀有的古籍同时产生兴趣而搭上了话,一番交谈下来,发现彼此在学术上有着惊人的共识。

孙伏伽的博学多才与直言不讳给李麟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李麟戟对于学问的执着和对时局的敏锐洞察也让孙伏伽颇为赏识。

两人很快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在月下对酌,或于林间漫步,探讨学问,互勉科举之途。

和孙伏伽结识,对李麟戟来说是意外之喜。

作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历史上记载完备、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出生于隋朝末期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勤奋刻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

早年在前隋考中进士,隋炀帝大业末年任大理寺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下级官吏。

隋亡后,入唐做官。曾于武德初年上书李渊,坦言三事:一“开言路”,二废“百戏散乐”,三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李渊阅后大喜,用其为治书侍御史,并赐帛三百匹。

所谓的三事其实就是:其一劝告皇帝虚怀纳谏,“开不讳之路”,选贤任能,励精图治。

其二,“百戏散乐,本非正声”。他认为,隋末皇帝贪图安逸享乐,官场淫风四起,是王朝灭亡的征象,劝告皇帝不要沉迷于声色犬马,要雅正社会风气。

其三,“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隋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帝身边的人乱国,因此,他劝告皇帝慎重挑选皇太子及诸王身边的人,防止身边的人误国坏事。

孙伏伽又在灭王世充、窦建德后建议李渊取消追究王窦余党的命令,又为平定边防、减税赋等事频频上表献策,又请设“谏官”一职,李渊均采纳。但是没过多久,孙伏伽又因上疏而被免官。

孙伏伽被免官的原因,在历史记载中并未详细说明。但大抵可以推测出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直言敢谏性格,与李渊后期的心态产生了冲突。

初期,李渊确实因为孙伏伽的忠直与远见而赏识并重用他,但随着时间推移,天下初定,李渊必然逐渐放松了对政务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开始追求帝王的享乐生活,打了一辈子仗了难道不能享受享受吗?

孙伏伽作为一位秉持儒家理念,重视国家长治久安的官员,必然会对李渊这种倾向提出批评与劝诫。

这些都可能触怒逐渐沉浸于皇权带来的安逸生活的李渊,毕竟李渊不是李世民,接受不了有人在身边一直给自己上眼药。

特别是当李渊开始享受胜利果实,对那些可能影响其享受的谏言不再像起初那样欢迎时,孙伏伽的耿直性格和频繁的进谏就变得不合时宜,最终导致了他被免官的命运。

孙伏伽的出现,为李麟戟的备考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他不仅在科举的策论准备上给予李麟戟许多独到的见解,还以其家族丰富的藏书资源,分享了许多珍贵的典籍和资料,大大丰富了李麟戟的知识库。

同时,孙伏伽对于法律的精通也让李麟戟受益匪浅,李麟戟还通过孙伏伽了解到不少大唐官场的隐秘,这对于即将步入仕途的李麟戟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随着凉意加深,长安城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期待的情绪,这是属于秋闱的独特气息。

李麟戟在书桌前端坐再次梳理读过的书籍手稿,案头的书籍整齐排列,每一本都留有他翻阅的痕迹,书桌上摊开的策论草稿,字迹工整有力,那是他无数次推敲琢磨的结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