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铁路拖出来的故事 连载

火车铁路拖出来的故事

分类:历史军事 作者:丰树坪 字数:6万字 标签:火车铁路拖出来的故事,丰树坪 更新:2024-07-05 09:21:26

讲述铁路300年来的历史故事

火车头:自己行走的钢铁怪兽

1804年2月21日,在数千人的见证下,一台蒸汽机怪兽拖着10吨生铁、5辆大车,喘着粗气,用时4小时5分钟,成功跑完了16公里,这是人类第一次目睹这种钢铁怪兽的运行,这台怪兽当时没有名字,不过,现在有个熟悉的名字,叫做“火车”。

火车现在很威风,最高运行时速达到了605公里,但是,这次火车蹒跚学步的时速才3.9公里,比人类走路还慢,所以,准确点来描述,火车是爬完了全程。

第一节车厢:人类动力里程碑

在火车出场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动力——蒸汽机。

早在公元1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希罗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的雏形,叫做“汽转球”,利用蒸汽逃逸的反作用力来转动一个球,不过,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玩具。

近代最早研究蒸汽动力的是丹尼斯•帕平。

帕平,1647年出生于法国,166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本来,帕平应该从医,但是,数学和力学对他的吸引力更大,最终,兴趣改变了人生。1671年,他在著名物理学家惠更斯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科学研究,让他有了坚实的物理基础。1675年,年仅28岁的帕平来到伦敦,与著名化学家波义耳一起工作;在一次实验中,帕平意外地被蒸汽烫伤了手,他产生点疑问:自己经历过很多次烫伤,为何这次特别疼痛,于是,他向波义耳请教。这位大化学家告诉他,在密闭容器内加热水的时候,沸点随着水面上方气压地增大而升高,所以,喷出来的蒸汽温度更高,感觉更烫。

就是这个痛,让帕平开始思考,开始试验,最终在1681年发明了高压锅。

帕平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欣赏自己的高压锅时,注意到了蒸汽逃逸时,可以产生动力,于是,他做了大量的实验,最后,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蒸汽膨胀可以推动活塞运动,而且,蒸汽冷凝后又可以形成真空。

这篇论文成了蒸汽发动机的理论来源。

英国是岛国,尽管面积小,但是矿产资源丰富,早期英国的采矿业独步欧洲,但是,矿井里的水处理起来非常麻烦,所以,英国有抽水机的市场需求。1698年,一位英国人根据帕平的理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抽水机,这位英国人叫萨弗里。

蒸汽抽水机比较简单,具体工作过程是:第一步,将一个容器充满蒸汽,然后关闭进汽阀;第二步,在容器外喷淋冷水,容器内的蒸汽冷凝成水,容器几乎形成真空;第三步,打开进水阀,矿井底的水受大气压力作用,经进水管吸入容器中;第四步,关闭进水阀,重开进汽阀,用蒸汽压力将容器中的水经排水阀压出,至此,蒸汽机完成了一次抽水过程;水排出后,重复以上步骤,容器再次充满蒸汽时,关闭进汽阀和排水阀,重新喷水使蒸汽冷凝。

这就是蒸汽机抽水的整个过程,当时,让人感觉有点麻烦的就是每抽一次水后要等待一段时间。

萨弗里对自己这台蒸汽抽水机进行了改进,用两个容器轮班工作,就可以连续抽水,但是,实践结果,抽水机还可以,只是有个明显的弱点:汲水深度有限。中学物理知识告诉我们,这种抽水机就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抽水,抽水的理论高度也就是10米左右,当时材料、技术有限,不可能保证完全真空状态,实际抽水高度也就是6米左右;想从几十米深的矿井汲水,要么将抽水机装在矿井深处进行接力,要么用较高的蒸汽压力,当时,这两个办法都相当困难,而且危险。

1712年,另一位英国人将这个蒸汽抽水机进行了改进,制成了实用的蒸汽机抽水机,这位英国人叫纽科门,他改进的这种蒸汽机被称为“纽科门蒸汽机”。

纽科门的设计比较巧妙,他将汽缸和锅炉分开,蒸汽不是由水直接在汽缸中加热汽化,而是由锅炉生成,通过管道送入汽缸,这是一个改进非常关键:一方面,锅炉的容积大于汽缸容积,可以输送更多的蒸汽,功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锅炉和汽缸分开,发动机部分的制造就比较容易。纽科门还引入了活塞与连杆装置,使蒸汽压力、大气压力在相互作用下推动活塞作往复式的机械运动,蒸汽机就能成为蒸汽抽水机。纽科门蒸汽机,实现了用蒸汽推动活塞做一上一下的直线运动,相当于20匹马同时工作的动力,可以把几百英尺以下的水抽到地面上来。

这种蒸汽抽水机在煤矿矿井里非常受欢迎,背后有一个原因:它需要烧大量的煤,除了煤矿,其他地方根本用不起;不过,也有土豪,奥地利的施瓦茨伯格亲王就定购过一台,用来制造宫殿的喷泉。

此刻,蒸汽机的应用还仅限于抽水,要被广泛应用,必须要进行改良,这时,一位天才发明家横空出世,他就是詹姆斯•瓦特。

詹姆斯•瓦特,1736年出生于苏格兰,他有个舅舅在格拉斯哥大学任职,在舅舅的引荐下,开始学习机械制造;21岁时,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开设了一间机械修理店,并成为了学校教学仪器制造师,有机会接触大学教授,学习了各种机械性原理。有一次,瓦特得知大学有一台纽科门蒸汽机正在伦敦修理,他要求学校取回这台蒸汽机,让他来修理,正是这次自告奋勇的行动,他开始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纽科门是铁匠出身,技艺精湛,但是,仅受过初等教育,理论水平低;而瓦特,不仅有精湛的技艺,还在大学里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瓦特经过研究,找到了纽科门蒸汽机的弱点。

纽科门蒸汽机采取内凝喷嘴和自动阀装置,在气缸里造成真空,利用大气压带动泵杆一上一下地运动。活塞每滑动一次,都伴随热量的散发:蒸汽从锅炉传送到气缸里,推动活塞向上滑动,为了不让蒸汽凝结,必须保持沸点,这需要大量的热量;当活塞被推到汽缸顶部时,内凝喷嘴喷射冷水迅速降低汽缸内的温度,蒸汽快速凝结,汽缸变成真空,才能让活塞下滑,从而完成了一个冲程。这个冲程让活塞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必然浪费大量的热能。

瓦特在这台蒸汽机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改进,他将加热和冷却分成了两个任务,由两个容器分别来承当完成。

具体工作过程是:第一步,打开锅炉蒸汽阀门,让蒸汽进入汽缸,推动活塞向上运动;第二步,当蒸汽推动活塞到汽缸顶部的时候,关闭蒸汽阀门;第三步,打开冷凝器与汽缸连接的阀门,这样,汽缸内的蒸汽压力会突然消失,由于冷凝让汽缸内形成了真空,空气压力会使活塞再向下运动。因此,只要交替开闭这两个阀门,活塞就会快速上下运动。

有运动,就有动力之源,不过,要想这动力之源成为能够应用的动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活塞只能作上、下直线运动,而运动需要往同一个方向前进。

1784年,瓦特针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第二次改进。

这次改进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他采用一个连杆带动曲轴的结构,使活塞的直线动能转变为圆周旋转动能。换句话说,之前只能让物体过去,然后原路返回,而现在,物体可以连续前进了。第二,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控制系统,能自动调节蒸汽的流量,使机器的运行速度保持恒定,不再需要人工去调节阀门。

瓦特创造性的发明使蒸汽机迅速地发展,让原来只能提水的机械成了可以普遍应用的动力;由于加热和冷凝分开进行,这可以让汽缸始终保持高热状态,大大减少了煤的消耗。

瓦特改良蒸汽机问世后,他申请了专利,并组建工厂大规模生产。瓦特工厂制造的蒸汽机大部分在英国康沃尔郡矿区使用,这个矿区的蒸汽机的技术负责人是威廉•默多克。

威廉•默多克制造出了人类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第二节车厢:被遗忘的蒸汽机车发明人

威廉•默多克,1754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埃尔郡,是瓦特的老乡,在瓦特的公司负责安装蒸汽机。

默多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发明过一堆东西,如煤气、瓦斯灯、鱼胶、蒸汽引擎机车头、汽动力焊枪、钢水泥、合成染料、综合塑料制品等,算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他技术熟练,业务精湛,甚至能对瓦特设计的蒸汽机提出修改意见,是瓦特的得力干将。瓦特得到了这位技术奇才,作为老板,理应礼贤下士,但是,瓦特技术方面心灵手巧,心胸却非常狭隘,正因为默多克技术高超,瓦特对他有所防范,甚至醋海生波。

为了打压他,瓦特经常强调自己的蒸汽机设计不容更改,所以,默多克改良蒸汽机的建议只能自己保留。

既然老板公开反对,那就自己私底下研究。在康沃尔郡矿区进行售后服务工作期间,默多克的技术过硬,蒸汽机基本上也没啥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默多克就锤锤打打,1784年,他竟然弄出一台蒸汽机车,这也是瓦特第二次改进蒸汽机的年份。

在英国的默多克应该不知道,5年前,法国已经诞生了第一辆蒸汽车。

1769年,一位叫尼克拉斯•库纽的法国炮兵军官,用蒸汽动力造出了一辆三轮车,希望能作为大炮的拖车。这辆车非常简单,前部吊一个锅炉,锅炉产生的蒸汽推动气缸中的活塞驱动前轮行走,这车每走15分钟,锅炉的压力就会损耗完,需要停下来加水和烧水,直到锅炉恢复压力后才能继续前进,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没有装转向装置,在实验期间,这辆车撞上了兵工厂的墙壁上,车辆报废,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机动车,也应该是世界上第一起机动车事故。

与炮兵军官相比,默多克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机技术,所以,他的蒸汽机车比法国人的要先进得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默多克将蒸汽机车安置当地一座教堂里,这个机车可以转圈跑上几英里,他非常兴奋,打算去申请专利。瓦特知道这件事情后,对默多克进行了威胁,而且拿出自己的杀手锏,说这个机车是对自己蒸汽机专利的侵犯,如果默多克执意要去申请专利,那就法庭上见。

面对老板的斥责和阻挠,默多克只好放弃继续研究。

默多克对蒸汽机车的研究偃旗息鼓了,但是,邻家的小孩却接过了蒸汽机车的大旗,这个小孩就是理查德•特里维希克。

1771年,特里维希克出生在英国西南部康沃尔郡的一个矿区,父亲是一位矿老板,上头有5个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上学时,数学成绩特别好,只是有点调皮,是一个经常逃课的学生。逃课的时间,特里维希克就在蒸汽机旁看热闹,一旦矿井的蒸汽机抽水机启用,他就细心观察蒸汽发动机如何抽水,常常一看就是一天,技术人员拆装蒸汽机时,他也经常在一旁看门道,甚至帮忙。

默多克在研制蒸汽机车时,也少不了这位13岁的小孩在旁边看热闹。

19岁时,特里维希克在矿区参加了工作。他在矿区长大,对蒸汽机非常熟悉,很快获得了采矿顾问的职位,和默多克一样,也成为了一位蒸汽机行家。

当时,蒸汽机是瓦特的天下,瓦特的专利实在是涉及面太广,几乎所有关于蒸汽机的改进都可以被认为侵权,更要命的是,瓦特不是一位胸怀宽广的科学家,而是一名锱铢必较的资本家,默多克的经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1792年,特里维希克在多尔科思矿厂制造了一台倒置式蒸汽机,这台蒸汽机一诞生,56岁的瓦特就把21岁的特里维希克告上了法庭,官司持续了7年,最后,结果是瓦特赢了,特里维希克还要支付巨额的赔偿金。

输了官司不能丢掉梦想,特里维希克仍然研究蒸汽机,而且研制出了第一台高压蒸汽机。

这款高压蒸汽机巧妙地避开了瓦特的专利。高压蒸汽机与瓦特的蒸汽机不一样,他采用了双动力气缸,用四通阀进行蒸汽分配,废气通过垂直管烟囱直接排到外面,线性运动则是通过曲柄直接转换成圆周运动,代替了较为繁琐的梁式结构;锅炉则是直径2米的铜管,这种管形锅炉使得蒸汽的压力大大增加,可以得到比瓦特蒸汽机大得多的动力,而且比较安全。

特里维希克满怀信心地找各大矿井推销自己的机器,并相信这款一定会取代瓦特那笨重又动力不足的蒸汽机,但是,事实证明,他又错了。

瓦特占据的市场蛋糕不可能白白送人,他由技术的推动者变成了阻碍者。

此时,英国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在这个时代要想打败敌人,法律和舆论是最好的两种武器。瓦特第一次用法律的手段打败了特里维希克,这次,法律手段显然不行,于是,他就用舆论的手段。

瓦特在各大报纸、各种场合不停唠叨高压蒸汽机不安全,容易爆炸。矿厂老板,从古至今一直都把安全放在首位,蒸汽机首席专家的话,他们当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时间,高压蒸汽机被矿主们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这种高压蒸汽机根本没人敢用,更别谈取代瓦特的蒸汽机。

面对这种局面,特里维希克备受打击,突然有一天,他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蒸汽机车。

特里维希克豁然开朗:这么多年,蒸汽机车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是因为蒸汽机太笨重,产生的动力,连自己的重量都拉不了,更别奢望拉货物了。高压蒸汽机产生的动力很大,而体积和重量比普通的蒸汽机要小得多,高压蒸汽机有成为车辆动力的可能。

1801年,特里维希克采用自己的高压蒸汽机,制成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不过,它只是在普通路面上行走,这是火车的祖宗,更是汽车的祖宗。

为了突出他的高压蒸汽机,特里维希克将他的车命名为“喷气魔鬼”(PuffingDevil)。

1801年的平安夜,“喷气魔鬼”载着特里维希克和他的朋友开始兜风,这是蒸汽驱动的运输工具第一次出现在地球上。由于转向系统还不完善,这台车有一次直接开到沟里去了,不过,总体效果不错,在马路上居然颠簸了两天,第三天,发生故障了,旁边刚好有个小旅馆,特里维希克和他朋友们就把车推进一间小屋,他们一路劳顿,看到这地方幽静,环境优美,还有丰富的食物,他们就开始喝酒、烤肉,享受着圣诞节的快乐。这边大伙儿在烤着肉,那边蒸汽机车也在烧着煤。最后,燃烧的锅炉把铁板都烧红了,当然,蒸汽机车、房屋等能烧的都全部被烧毁了。

这次失败,特里维希克认定车没有问题,而是路有问题。于是,他决定不再让这个蒸汽机满山乱跑,而是瞄准一个方向,上铁路!这个思路非常正确,既可以避开坑坑洼洼的马路,又可以解决车辆的转向问题(因为在轨道根本不需要转向)。

铁路?火车还没有诞生,怎么会有铁路。当时还真有铁路,不过,是以马做动力,广泛存在于矿区,我们后面会细说。

1802年,特里维希克来到南威尔士中格拉摩根郡的一个铁矿厂工作,凭着高超的技术,制造出了可以抡大锤的高压蒸汽机。他得到钢铁厂老板汉弗莱的同意后,给一台这种蒸汽机装上了轮子,变成了一台机车。

这个矿区有一段自己的铁路。

特里维希克说服了老板,允许自己在这条铁路上进行试验。老板汉弗莱看到一台蒸汽机车在铁路上喘着粗气,慢慢的动了起来,一个念头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汉弗莱当场买下了这台蒸汽机车,并且找到了另一个铁矿厂老板里察克劳谢,吹嘘自己有台可以拉货的蒸汽机,能拖动10吨的铁块,而且还可以跑完潘尼达伦到阿巴克浓之间16公里的铁路。蒸汽机自己能跑,里察克劳谢当然不信,于是,两个人打赌500金币。历史性的日子来临,这样就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火车第一次运行。

这在当时轰动一时,人类第一次在铁路上见证了蒸汽机车。汉弗莱出够了风头,又赢了一大笔钱,当然非常高兴。

特里维希克认为蒸汽机车时代即将来临,然而,他还是错了,蒸汽机车暂时还登不上舞台。这次蒸汽机车的运行,压坏了铁路的铁轨,因为蒸汽机车比较笨重,铁轨质量又不高,很容易造成铁轨断裂,势必需要很高的维修成本。钢铁的技术革命是尼尔松的热风炼铁,时间是1832年,此时,还得等30年。

没有过得硬的铁路,是特里维希克时代蒸汽机车的硬伤。

机车跑一次赢点钱还行,要是天天跑,光铁轨维护就够让老板破产,于是,汉弗莱干了一件现在人看来很愚蠢的事情: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的轮子被拆了下来,蒸汽机继续去铁矿抡大锤。

1808年,特里维希克离开矿山,决定去伦敦碰碰运气。在那里,他建造了一条圆形的小铁路,铁路上就是他的蒸汽机车。

为了推广他的蒸汽机车,特里维希克将这铁路围成一圈,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游乐场,给人家表演火车的运行,这个表演被称作“看谁能赶上我”。说白了,就是让大家观看一辆自己能行走的机车。

当时人看来,钢铁机器自己行走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只要是不可以思议的事,就有人好奇,就有人围观,个别年轻人还爬到机车后面的车厢里去坐坐,这算是伦敦第一辆无马牵引的载客车,但是,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它的价值,也没有人愿意为他投资。

特里维希克十分失望,没有资金,他也失去了继续研究机车基础,不过,他是蒸汽机高手,离开了机车领域,开始研究其他开发项目。

他开始研究高压蒸汽机对黄铜进行钻孔,用来制造火炮;研究高压爆破矿山,滚动磨粉机,蒸汽铁锤,高炉风机以及传统的挖掘应用技术,他还研究了蒸汽轮船。后来,他还转行承包工程,修建隧道,甚至还到南美洲去当矿老板,但是,霉运与他一直都如影随形,最后,这位才华横溢的人最终破产,落得穷愁潦倒。

火车诞生之时,被人不解,甚至沦为转圈奔跑的玩具,很多时候,传奇的东西需要有传奇的经历,尽管特里维希克的火车没有推广开来,但是,毕竟诞生了,更重要的是,铁路已经诞生很久了。

第三节车厢:铁块泡沫孕育铁路

讲述铁路之前,我们得先讲一下轨道交通。

在大家的思维中,铁路跟轨道交通几乎是一个概念,准确来说,铁路只是轨道交通的一种,轨道交通是车辆在特定的路上行走,这个特定路就叫轨道,通俗来说,只要有轨道行驶的交通工具,都是轨道交通,如在卡槽行驶的单轨电车,还有悬挂式单轨电车,这跟游乐场的器械差不多,不过娱乐场的器械不算轨道交通,因为运行的目的不一样,交通必须载人或者拖物达到目的地,而不是只在游乐场转几圈。

最早的轨道是石头凿出来。

在希腊有个地方叫科林斯,至少有两个名称让我们听说了科林斯,一个是古典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三柱之一“科林斯柱”,还有一个是“科林斯运河”,不过这条运河在19世纪才完成,轨道就与这条运河有关。

科林斯运河位于科林斯地峡。

希腊南部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在半岛与大陆相交的地方,就是科林斯地峡,这个半岛一边是爱琴海,连接东方,另一边是爱奥尼亚海,直达西方,这条地峡宽约6.5公里,最高海拔不过90米,古希腊时期,这里是科林斯城邦的地盘,所以,这个地峡就就叫科林斯地峡。

公元前8世纪,这是中国刚进入东周的时间,科林斯城邦农业非常发达,陶器代表古希腊的最高水平,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业,科林斯城邦代表古希腊几乎垄断了与西方的贸易,古希腊的陶器、橄榄油、葡萄酒、金属器皿贸易全部要经过科林斯。科林斯城邦发达的贸易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如果从爱奥尼亚海到爱琴海,走科林斯地峡陆地穿越,也就是6.5公里,走水路,得绕400公里,当时是好几天的航程。

科林斯人本想挖一条运河来优化运输,不就是6.5公里吗,当时也确实开工了,但是,发现这地方实在太硬了,根本挖不动,直到近代,科技发达了,这里才挖出了一条运河,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科林斯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深的运河,这是后话。古代科林斯人非常聪明,发现地方太硬挖不了运河,就干脆修一条硬路。科林斯人就势凿出了一条石质轨道,让车轮沿着这条轨道来运输货物甚至船只,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轨道。

如果这也算轨道交通,那中国也很早也就有了。

秦朝统一六国后,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车同轨”,就是统一了车的两轮间距,要统一两轮的间距,是因为路的问题。

战国以前,马路是沙土和碎石铺出来的,车轮是用硬木制成的,有的还在轮缘外包一层铜或铁,这样的轮子在路上行走,久而久之就会在路面压出深沟来,如果车两轮的间距不一样,就会有一个轮子在沟里,一个轮子在沟外,这时候,只能慢行,快一点就会翻车,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要求“车同轨”。在高级别的路上,官方更是在沟里放上木头,马匹就可以在上面飞驰,所以,就出现了“驰道”一词。

秦始皇修建的“驰道”,符合现代定义的“轨道”。汉语还有“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成语,这个辙就可以看成轨道,这么算起来,中国的轨道交通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

当然,现代铁路起源于英国的“有轨马车”。

英国是一个岛国,却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当然,英国在2020年脱欧了,不能算是欧盟国家了。英国开采这些矿产,只能用马车来拉矿石,矿山中的道路泥泞不堪,运输异常困难。1660年,英国人布蒙特在当时的纽卡斯尔煤矿上,将两条木头固定在枕木之上,创造性地建设了一条木头轨道,以供运输煤炭的马车行走。这条极具历史意义的道路,前后共花费他三万英镑,但是,运作不是很成功,后来这条木质轨道被舍弃,布蒙特也因此成了茶余饭后的笑柄。

1756年,英国为了准备与法国的战争,开始了大量炼铁,催生了钢铁行业飞速发展。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刀枪入库,铁块泡沫经济很快就破灭了,铁价猛跌,铁块出现了大量的剩余。矿主为了解决木制轨道容易磨损的问题,趁着铁价便宜,便将铁皮钉在木轨上,出现了世界最早的“铁轨”。但是,铁皮木轨,经常被压坏。

1768年,尽管战争已经结束5年了,但是,英国铁厂的铁块仍然堆积如山。

在什罗普郡煤溪谷铁厂,老板见到堆积如山的铁块心急如焚:卖出去吧,亏本;不卖吧,占地。他的女婿雷诺尔茨得知岳父的焦虑后,想出了个好办法,将铁块浇铸成铁板,铺在工厂的路上,计划等到铁价上涨时再卖出去,一举两得。

道路铺上了铁块以后,马车就平稳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拉得更多了。在轨道上面行车,一匹马在轨道上可以当20匹马使用,一个童工在轨道上可以拉动1吨重的货物。我在铁路工作的亲身经历:一节载重60吨的货车,四个人就可以推动,如果在公路上想要推动60吨重的汽车,估计得好几十人。

这种板式铁路,铁厂发现好用得不得了,其他老板也开始效仿,这种铁路在矿区迅速推广开了。

由于车轮只用铁板的两边,用铁板做出整条铁路实在是太浪费了,后来,铁厂用两根“L型”的角铁焊接在一起,形成“U”形,将车轮卡在凹槽里,这就是“凹型”铁轨的开端。

1803年7月,英国在旺兹沃斯和克罗伊登之间修建一条铁路,全长15公里,而且双线,这条铁路就是采用的“凹型”铁轨,这是英国第一条公共铁路,驾驶马车的人只要付费,就可以使用这条铁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凹型”铁轨在实践中遇到了麻烦。

在使用的过程中,凹槽很容易被煤屑、垃圾填塞,而且由于铁轨是角铁焊接的,在轮子的横向压力下,寿命非常短,很快就会断裂。其实,早在几年前,英国工程师威廉•杰索普解决了这个问题。

1789年,杰索普设计了“凸型”铁轨和外轮缘凸出的铸铁车轮,铁轨表面改成平的,横截面是菌形的,菌伞用来支持车轮,菌柄用来增强铁轨的强度。

这次变革,形成了现在钢轨的雏形。

后来,蒸汽机车出现了,炼钢技术也发展了,就用强度更大的钢轨代替了铁轨,但是,“菌状”钢轨不稳定,沉重的蒸汽机车很容易压坏脆弱的钢轨,造成火车出轨,甚至翻车,于是,技术人员就把两条“菌状”钢轨合而为一,做成上下两面都有菌伞,中间由一个菌柄连接的所谓“双头钢轨”,它就像一个哑铃。这样设计还有一个用意,铁轨顶面磨损以后可以翻过来用,可以节省维护成本。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当钢轨顶部磨耗了,技术人员准备翻过用时,发现铁轨底部也压坏了,后来,技术人员干脆把铁轨的下部加宽,设计成“工”字形。这种钢轨既节约材料,又稳定可靠,很快就在铁路广泛应用,这就是现在还在使用的钢轨。

杰索普,这位卓越的工程师,还发明了内轮缘凸出的铸铁车轮和铁路道岔,这为后来火车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内轮缘凸出就让轮子沿着凸出的铁轨乖乖的走,车轴不需要其他设备固定了,这种内轮缘凸出的车轮一直保持到现在。铁路道岔的发明则更是天才的设计:木轨时代,车辆要想转换线路,只能靠人抬起来后转车盘,道岔发明后,车辆就可以直接可以在两条轨道上转换了。

随便提一句,此时还有一种特殊轨道:齿轮轨道,是安装在底盘上的蒸汽机和轨道的连接方式,车辆不是在轨道上转动,而是借助相互咬合的齿轮传动,当然,这种轨道很快就淘汰了。

1807年,英国在南威尔士的奥伊斯特茅斯和斯旺西之间,修了第一条铁路,起初被命名为“奥伊斯特茅斯铁路”,后来又改名为“斯旺西曼波铁路”。

这条铁路是用来运输煤、矿石还有石灰石,当然,矿山上有工人,偶尔也做点客运运输。这条铁路的动力并不是机车,而是马,不过,还是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随着铁路的延伸,铁块质量的提高,铁路的主人——火车也开始慢慢的发育成长,火车经过特里维希克的技术成功和商业失败后,一位里程碑的人物出现了,他把铁路和火车作为一个整体,最终让火车在地球每一个角落驰骋。

第四节车厢:火车与铁路合体

特里维希克南美洲去当矿老板,最终破产,极有可能客死他乡,不幸中之大幸,他碰到了自己的铁杆粉丝——罗伯特·斯蒂芬森,在粉丝的资助下,回到了英国,这位粉丝的父亲让火车真正跑向了世界,名字叫做乔治•斯蒂芬森。

乔治•斯蒂芬森,1781年生于英格兰最北部的诺森伯兰郡,这里除了著名的“哈德良长城”外,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斯蒂芬森他比特里维希克小10岁,两家同样住在矿区,但是,特里维希克的父亲是矿主,而斯蒂芬森的父亲是个矿工,更多时候是在蒸汽机房烧锅炉。由于家里穷,斯蒂芬森没有上过学,8岁时就开始工作:给人家放牛;14岁时,斯蒂芬森成为了父亲的助手,帮父亲烧锅炉,不过,这个锅炉是蒸汽机的锅炉,需要跟机械打交道。正是这简单的工作,斯蒂芬森喜欢上了机械,并展示了自己在机械方面非凡的技能:三年后,年仅17岁的斯蒂芬森已经能够安装和维修蒸汽机。

当时,蒸汽机在不断地升级,为了学习新蒸汽机知识,他不得不开始学习认字,18岁生日那天,斯蒂芬森第一次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他的刻苦努力下,终于学会了读写文章。

当特里维希克造出蒸汽机车在伦敦娱乐场玩的时候,世界上很多人也开始了蒸汽机车的研究,包括27岁的斯蒂芬森。

当时的蒸汽机车要广泛应用,至少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蒸汽机动力不足,机车笨重,导致速度不高。

第二,蒸汽机的动力原理是活塞的往返运动,带动轮子前进,这样问题就来了,活塞一来一回,在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跳跃,就像小鸡啄米一样,速度增加时,还可能导致火车脱轨。

第三,倒车问题,机车的阀门与齿轮联动的问题未解决,当时的机车就像现在的飞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第四,铁轨质量不过关,铁轨经常被机车压坏,机车无用武之地。

1810年,斯蒂芬森开始着手制造蒸汽机车,这一年,他29岁,两年前,特里维希克在伦敦展示了机车。

1814年7月25日,斯蒂芬森的第一台机车开始运行,名字叫“布鲁克”号,这台机车有两个气缸、一台2.5米长的锅炉,这样的气缸设计使得机车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这辆蒸汽机车可以拉着8节矿车,载重30吨,能以每小时6.4公里的速度前进。

斯蒂芬森在“布鲁克”号的基础上,开始攻克机车技术问题。

为解决动力问题,斯蒂芬森首先采用回流锅炉,这个改变增加了锅炉的受热面积,提高了燃烧效能;其次,他使用了一个直径30厘米的小烟囱,这样可以增加气流,还在机车上方安装了一个排气管,将废气引入烟囱中,这个巧妙的设计既排了废气,又增加了动力。更绝的是斯蒂芬森还发明一个新型阀门和一整套连杆系统,彻底解决了蒸汽机车倒车和机车跳跃的问题,这套装置被称为“斯氏阀装置”,是早期蒸汽机车必须使用的部件。

在随后的10年中,斯蒂芬森改进了12辆与“布鲁克”号相似的蒸汽机车。

顺便说一句,在斯蒂芬森研制蒸汽机车时,发明了瓦斯安全灯,同时,英国大物理学家戴维也发明了安全灯,两人上演了一出“安全灯发明人之争”,不过,我们这里只关注机车。

斯蒂芬森的儿子罗伯特•斯蒂芬森在父亲的影响下,也走上研制蒸汽机车的道路。1823年,父子俩加上另外两位合伙人,在纽卡斯尔成立了罗伯特•斯蒂芬森公司,专门设计生产蒸汽机车。

斯蒂芬森相比特里维希克或其他研究蒸汽机车的人,他还做了一件非常关键的事,那就是修铁路,他是将铁路和机车看成整体的第一人。

蒸汽机车笨重,轮子还是铁做的,普通的马路根本无法运行,所以,只有将铁路和蒸汽机车捆绑在一起,才可能大有可为。1820年,斯蒂芬森与纽卡斯尔的铸造厂合作,改良了铁轨的性能,他们用这些铁轨,为桑德兰的赫顿煤矿建成了一条13公里长的矿区铁路;这条铁路对当地并不重要,但是,对斯蒂芬森非常重要,因为他就此获得了宝贵的铁路工程经验。

1821年,斯蒂芬森在达林顿富商爱德华•皮斯的帮助下,开始着手修建世界第一条运营铁路: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并担任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

斯托克顿位于蒂斯河畔,是一个河港,达林顿则位于矿区,相距约21公里,这里地处产煤区,英国也拟定了铁路修建计划。

1822年5月23日,铁路在斯托克顿码头开工,这条21公里的铁路用了3年多时间建成,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也是历经艰辛,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甚至有人认为,火车有违圣经的教义,是对上帝的背叛,因此,铁路公司几次修改申请方案,受尽波折,终于让国会批准了这条铁路的修建。

火车违反了圣经的教义算是比较抽象,但是,铁路抢走了水运公司的奶酪却十分具体。

这条铁路与蒂斯河走向相同,双方存在运输竞争关系。在勘测阶段,斯蒂芬森的勘测队就被一家水上运输公司用炮火轰击;施工时,铁路桥梁和新建轨道在深夜中经常遭受破坏。但是,斯蒂芬森克服了困难,完成了铁路修建任务,也缔造了世界上第一支铁路工程队伍。这个工程队伍后来几乎参与这个时期所有铁路的建设,他们成为了铁路工程的播种机,为铁路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一件事情必须提一下。

前面说了,斯蒂芬森与纽卡斯尔的铸造厂合作,经过艰苦的研发,他们掌握了一种铸铁的工艺,能改进了铁轨的性能。如果这条铁路使用这种铁轨,斯蒂芬森肯定能赚一大笔钱。也就在此时,伯灵顿铁工厂研制出了一种更新型的锻铁铁轨:每根长4.6米,每米重18公斤,韧性和硬度都较好,是当时最好的铁轨材料。采用自己的铁轨,能赚很大一笔钱,但是,采用别人的铁轨,火车运行更有保证。

面对眼前巨大的利益,斯蒂芬森选择了未来。

斯蒂芬森说服了纽卡斯尔的铸造厂,采用别人的铁轨。这种具有战略眼光的决定,为蒸汽机车推广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为了这条铁路运营,斯蒂芬森设计出一台崭新的蒸汽机车,并将其命名为“机车1号”。这辆蒸汽机车有锅炉、烟道、汽缸,还用轴传动代替了效率较低的齿轮传动,至此,蒸汽机车已经初具现代的雏形。

在这里,花一点笔墨讨论下“火车”名字的来历。

很多资料认为,火车在第一次运行时,煤矿上居民看到蒸汽机车行驶起来时,烟囱直往外喷火,或者,看到机车需要烧火,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火车”。所以,“火车”这个名字在今天已经流传到全世界,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其实这是谬传。

早期实验的火车是白天进行,不可能在晚上行驶,蒸汽机车在白天只能有明显的烟或汽,所以,应该叫“汽车”或者“烟车”更合适。“火车”最通用的英文单词是“train”。这个单词源自法语,14世纪就已经引入了英语词汇,本意是长裙拖在身后的部分,像是婚纱拖在后边的长长的白纱。后来,这个单词逐渐从服装外延到别的领域,比如孔雀的长尾,还有流行的长尾。再后来,出现了在轨道上运行的矿车,英文单词“train”才发展成现在意义上的火车,所以,在火车出现之前,“train”这个单词已经存在了。

尽管火车需要烧火来维持动力,英文中的火车并没有“火”的意思,美国人把火车叫“choochoo”,这是火车行走的拟音词,英文对火车还有一种表述,叫做“ironhorse”,直译应该叫“铁马”。汉语翻译过来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是需要火来驱动的车,所以叫火车,但是,在英文里,火车与“火”还真没有一点关系。

1825年9月27日,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开通,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正式办理客货运营业的铁路。

这条铁路通车仪式在达林顿的煤矿车站举行,仪式上有五列列车相继出发,一列是以蒸汽机车为动力牵引的,其余4列车是由一匹马拖着6辆货车,所以,这是一条火车、马匹混跑的铁路。

正是斯蒂芬森把火车和铁路看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获得了“火车之父”和“铁路之父”的荣耀。

让火车独享路权,真正将火车与铁路作为一个整体,是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

第五节车厢:利物浦铁路,火车奔跑的平台

工业革命后,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变成了英国的棉纺工业基地,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为了把产品运出来,1776年,曼彻斯特将第一条运河延长到了利物浦海港,让这座城市具备了海洋运输能力。随后,棉纺厂的数量增加得很快,运河的运输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了,于是,当地成立了利物浦公司董事会,开始筹划修建一条铁路。

最早提出在这两个城市之间修铁路,就是前面提到的、发明火车内轮缘凸出轮和道岔的威廉·杰索普。

1797年,杰索普提议修建这条铁路,甚至勘测了这条路线,但是,由于资金问题,未能修建。当然,这条铁路还有其他人提过,如托马斯·格雷,他是最早提出国家铁路网构想的人之一,他提议,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的一条线路应该作为国家铁路计划,并希望这条线路能用蒸汽机车作为动力。

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修建的时候,利物浦—曼彻斯特的铁路被利物浦议会提上日程。这条铁路56公里,现在看来,里程不长,但是,影响非常深远:之前,铁路不是在矿山,就是在水运港口,这次,铁路直接连接两个重要的城市,第一次担当运输重任。

正是因为重要,所以,施工难度大,遇到的阻力也更大。

这条铁路也是与运河平行,铁路的修建,显然抢了运河公司的奶酪,相比之前修建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这次反对声音更大,对手用法律和谣言,外加黑社会的手段来对待铁路。

谣言攻击的对象集中在蒸汽机车上。如蒸汽机车的咆哮与浓烟会让孕妇流产,母鸡不下蛋、奶牛不产奶,还会降低稻谷、棉花的产量。这些谣言让利物浦的群众陷入了恐慌,于是,他们行动起来,反对修建铁路;运河公司雇员打手,袭击勘测队伍,所以,勘测人员被打,仪器被砸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尽管如此,铁路修建工作依旧在顽强地进行,不过,注定是一波三折。

最初,夺得这条铁路修建权的是一个房地产商,叫威廉·詹姆斯,他非常努力和用心地进行了线路勘测工作,由于遇到的各种阻力太大,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为此,他不得不雇佣一名职业拳击手作为保镖。在铁路设计方面,詹姆斯犯了一个错误:为了减少工程量,他将线路设计得弯弯曲曲,导致里程比较长,加上勘测时受到对手不停地骚扰,所以,花费的时间特别长。

最后,詹姆斯没能在利物浦议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线路勘测报告,更惨的是,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这条铁路,也影响到了他的房地产业。1823年,因为一场债务纠纷,詹姆斯被自己的大舅子告上了法庭,宣告破产,还蹲了7个月的监狱。

乔治•斯蒂芬森接替了詹姆斯,他以为天下掉了一个大饼,但是,这个大饼险些把他砸死。

当时正值1824年,斯蒂芬森还在负责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的建设。斯蒂芬森接棒詹姆斯,为了及时完成线路勘测报告,他的勘测队伍扛住了铁路反对派的骚扰,就连晚上也在月光下进行测量,斯蒂芬森还有一个理念,这条铁路将来要用蒸汽机车牵引,所以,他将线路设计得非常直;经过7个月的努力,1824年底,斯蒂芬森按时向议会交付了勘测报告。

勘测报告完成后,大战才刚刚开始。

铁路反对派主要是运河公司,他们树大根深,与利物浦议会高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25年,利物浦议会对这条铁路的法案进行公开辩论,运河公司花巨资雇佣了当时的顶级律师奥尔德森来助阵,试图将这条铁路扼杀在摇篮里。

奥尔德森首先攻击了蒸汽机车。斯蒂芬森可是这方面的专家,将这位律师驳得无话可说;但是,奥尔德森不愧为顶级律师,在斯蒂芬森得意之际,他突然话题一转,将火力对准了铁路,他对铁路勘测报告里面的几个数据纰漏进行猛烈攻击,这些数据是斯蒂芬森的助手提供的:铁路要需要越过的欧文河宽度、基线标高数据,据说这些数据错得离谱,斯蒂芬森也是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他的答辩很被动,很快败下阵来。

铁路法案被议会否决,斯蒂芬森也被公司解职。

斯蒂芬森被解雇后,利物浦公司可没有放弃这条铁路,他们又雇佣了伦尼兄弟,对线路进行再一次查勘,并第三次在议会闯关,这次他们成功突围,获得了批准。

伦尼兄弟成功了,觉得功劳巨大,开价非常高,而且提出,这条铁路不得使用蒸汽机车。双方没有谈拢,于是,伦尼兄弟被利物浦公司炒了鱿鱼。利物浦铁路公司环顾四周,当时真正能修好铁路的人真不多,此时,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正式开通,为斯蒂芬森也挽回了之前的声誉。

幸运女神再次降临到斯蒂芬森头上,利物浦铁路公司选择了斯蒂芬森。

斯蒂芬森有斯托克顿铁路的热身,对于利物浦铁路仍然不敢大意,这条铁路工程非常艰巨,共有63座桥梁,还有一座2千米的隧道,这条铁路开创了很多工程史上的里程碑,也为以后的铁路建设提供了先例和经验。工程虽然艰巨,但是,进展异常顺利,由于事前通过的议会的决议,铁路的修建没有遇到太多人为的阻力。好事成双,在斯蒂芬森儿子的努力下,蒸汽机车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采用法国发明家马克•塞甘设计的水管式锅炉,让机车获得了更强劲的动力,铁路上运行的火车已经准备就绪。

技术上的具备并不代表时机的成熟,这条铁路还没有完工,使用哪种交通方式还在争论中,用蒸汽机车还是马车,斯蒂芬森说了也不算。

当时的蒸汽机与马车相比,没有速度优势,但是,有效益的优势:按照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看法,养1匹马的成本,能够养活8个劳工,因此,有人提出,如果100万匹由于运输的马都被机器替代,那么所释放出的粮食可以养活800万劳工。从这方面来算,英国人认为蒸汽机机车比马合算。

由于速度差别不大,用机器来替代马匹,机器牵引方式还有其他选择。

公司董事会很多成员主张采用固定式动力牵引机,就是在铁路的一端固定一个蒸汽机,然后用绳子拉的那种运输方式,现在香港还在运行的“山顶缆车”就是这种运输方式。技术天才斯蒂芬森又展示了营销的天赋,他成功说服利物浦铁路公司董事会举行一场蒸汽机车大比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伦希尔机车大赛”。

1829年4月,公司董事会正式对外宣布比赛决定。比赛要求,所有参赛者派出的蒸汽机车重量不能超过6吨(机车太重,铁轨受不了),而且要能在铁路上完成总长100公里的赛程。裁判委员会将根据机车的速度、重量、马力、耗煤量、排烟量等几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最高的获胜,胜者将获得500英镑奖金。

500英镑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奖金,当时1英镑含有7.4克纯金,现在金价大概是每克人民币300元,简单折换一下,1英镑相当于2200元人民币,500英镑就是现在110多万人民币。

斯蒂芬森的这场比赛成了铁路机车第一次博览会,尽管能参赛的机车不多,但是,看热闹的观众却达到了1万5千人。

1829年10月8日,这场比赛在莱茵希里城的铁路线上进行。在比赛中,其他机车或多或少出了些问题,唯有斯蒂芬森驾驶着他的“火箭号”,以22公里的时速绕着2.4公里的环形线不停地行驶,机车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最后一圈,他还开足马力,时速达到了惊人的48公里。

当时《利物浦光明报》报道:这次实验取得了一个重要成果,它将改变国内整个交通结构。这次比赛让斯蒂芬森也赢得了500英镑的奖金,四台蒸汽机车合同,更重要的是,蒸汽机车出尽了风头,大众开始接受它。

1830年,斯蒂芬森又推出了速度更快的“行星”号,他将卧式锅炉的内外火箱和烟箱合二为一,这种形式的锅炉后称为“机车式锅炉”。“行星”号机车的两个汽缸装于锅炉前端的烟箱下部车架内侧水平位置,称为内汽缸式机车,机车只有一对动轮,装在后部。

现代蒸汽机车的基本构造形式就此形成。

相对于令世人瞩目的乔治•斯蒂芬森机车,儿子罗伯特•斯蒂芬森另一项重要的发明却低调得太多,这项重要的发明就是锻铁轨条的诞生。

1830年,罗伯特•斯蒂芬森发明了锻铁轨条,这项成就让机车再也不用担心钢轨被压断了,蒸汽机车可以轨道上飞奔了。

1830年9月15日,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举行盛大通车典礼,时任英国首相,15年前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出席,尽管是个雨天,仍有40万人守候在铁路旁参观典礼。这一天,斯蒂芬森父子研制出“诺森伯兰人号”机车创下57.6公里的最高时速,这个纪录的相当具有戏剧性,当时在试车的过程中,机车意外地轧断了铁路忠实拥护者——英国议员威廉·哈斯基逊的腿,斯蒂芬森为了救人,驾驶机车奔向医院,这才有了那个创时代的机车纪录,

这位铁路忠实拥护者当天夜离世了,但是,铁路从这天开始真正的横空出世。

这条铁路的开通,让英国经济飞速发展,也带动了其他铁路建设,机车的研制和铁路的修建,让机械工程师成为了受社会尊敬的职业。1847年1月27日,斯蒂芬森在伯明翰创建了世界上建立第一家机械工程学术团体: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标志着机械工程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相比组建协会,斯蒂芬森的儿子则实现了一个更大的成果,那就是统一了轨距。

早期英国铁路和火车是各公司独立建造,你修你的阳关道,我建我的独木桥的桥,造成了铁路、机车的不统一,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交通网络。为了统一轨距,罗伯特•斯蒂芬森向国会建议制定轨改法案,英国把4英尺8英寸半作为标准轨距,非经特许,禁止在新线上用其它轨距修建。1886年,国际铁路协会规定,1435毫米的轨距为铁路标准轨距。大于它的轨距称为宽轨,小于它的轨距称为窄轨;中国铁路用的就是标准轨距。

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即4英尺8.5英寸。为啥不是别的数,而且还有零有整呢?其实,这是恺撒大帝留下的。

罗马人的战车车轮之间的间距大概是两个马屁股的宽度,恺撒统治罗马时,把这两个马屁股宽度具体化,为了统一具体尺寸,他指着一辆战车说,以后的战车统一这么宽,这辆战车就成了后来的标准战车。

公元47年,罗马帝国开始远征不列颠,经过4年的战争,岛上11个凯尔特部落宣布臣服于罗马皇帝,罗马正式在不列颠岛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在罗马人软硬兼施的打击下,不列颠人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从心理上也接受了罗马的生活方式。有句谚语叫做“条条道路通罗马”,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后,就以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连接各地的城市。这些道路是罗马军人修的,路上行驶的就是罗马人的战车。战车在路上压出了深深的辙痕,不列颠人其他的马车就不好用了,所以,不列颠人所有车辆都统一按照罗马人的尺寸来制造了。

公元410年,罗马人被赶出了不列颠岛,但是,罗马人的道路和两轮战车却留了下来,战车改装成了各式各样的马车,由于道路辙痕的关系,车轮间距也固定了下来。16世纪,英尺单位出现了,人们测量,发现这个战车的宽度是4英尺8.5英寸,也就是1435毫米,这个数据就是现在的标准轨距。

英国在建造火车和铁路时,大部分使用了马车的尺寸,原因也简单,当时很多铁路上是马来拉着货车和客车,马路上的车直接就可以上铁路。

现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火车已经打下了标准轨距的烙印,这是宽度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火车出行。

故事到此还在继续,到了现代,美国航天飞机有两个火箭推进器,从增加助推力来说,工程师当然希望能把这个推进器造得再大一些,但是,他们的愿望不能满足。推进器造好后,需要用火车从工厂运到发射点,铁路有固定的宽度,沿线也有隧道、建筑物,这对运输货物的尺寸有严格的限制,所以,只能是这个尺寸。同理,这个尺寸,也决定了中国的战略导弹和火箭的直径,因为它们要在铁路上运输。

有人得出结论: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这件事,竟然被经济学界挖掘出来后整理,把它上升为一个经济理论,叫做路径原理,又称为路径依赖。

第六节车厢:改变的生活、时间和空间

让铁路飞起来的就是1830年,这一年,曼切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通车,这条全长56公里,沟通两座重要城市的铁路,让全世界见证了铁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改变。

这条铁路开通后,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

利物浦铁路运营头18个月,货运、客运趟趟爆满,不到两年,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翻了一番,1835年,这条铁路的运输年收入达到了8万英镑,这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

这条铁路带来了羊群效应,让英国人对铁路建设立即进入了一种癫狂状态。

英国从南到北不过1000多公里,东西最窄的地方不到200公里,在1844-1846年间,英国政府批准的铁路修建里程超过了8200公里。

1845年,英国共有815个铁路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供投资者进行选择,一句话,只要你有钱,肯定就有铁路项目等着你,大家都认为投资铁路就是在种摇钱树。到了1850年,英国本土铁路里程超过了1.1万公里,形成了今天英国铁路的轮廓。细思极恐,英国本土面积才24万平方公里,这样密集程度的铁路,中国直到现在连一半也没有赶上:因为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按照英国铁路的密度,我们需要44万公里铁路,而到了2021年底,中国铁路才15万公里。

英国开始修铁路后,从事修铁路的工人也与日俱增,这给英国创造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1848年,铁路工程人员竟然达到了百万之众,更培养了一大批建筑工程师,也改变了英国的建筑。

铁路在向前奔跑,七大姑八大姨也沾光了:邮电业、冶金业、采煤业、机器制造业都在铁路的带领下迅猛发展,铁路成了英国工业经济飞驰的火车头。

铁路让英国的工业腾飞,也为伦敦的股票迎来了“疯牛”。

证券交易起源于荷兰,荷兰是航海大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最初,证券交易也简单,就是大伙儿凑些钱,叫一帮亡命之徒去航海,然后把航海带回来的货物销售,将货物换成货币,最后,大家一起分钱。在船队出海的日子里,有些股东可能缺钱了,于是,就把自己的股份卖给人家,这样就形成了后来的证券交易。

英国军事、经济的崛起后,证券交易重心开始向英国转移。

1773年,在伦敦的柴思胡同一个咖啡馆里,一群投机分子组织了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这就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02年,这家交易所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光明正大地开始了投机生意。

伦敦交易所最初主要交易是政府债券,也有矿山、运河股票,但是,始终不温不火,交易所在死水微澜中渡过半个世纪;突然,铁路投资热潮来了,这下给伦敦交易所掀起了巨浪,此时,英国国强民富,连无产的工人阶级都有钱了!据记载,奥尔德姆棉纺厂的工人也逐渐学会把积蓄拿来投资铁路,很多铁路就是通过一笔笔200英镑到2000英镑的小数目筹集起来的。在全民投资铁路的热潮中,伦敦证券交易所的铁路股票价格开始飞涨,大量投资基金涌入铁路行业,铁路投资给了伦敦股市一个长达22年的牛市,具体时间是从1825年到1847年。

全民投资的热情,让铁路有了大量的资金。仅仅1834年到1836年这3年时间,英国铁路募集的建设资金达到了7000万英镑。

7000万英镑,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折合英镑是600万英镑,所以,我们可以简单换算一下,这7000万英镑至少相当于2.45亿银元,这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

1844年末,英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银行利率处于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就连农业也连年丰收,更让人嫉妒的是,铁路的建造成本也在下降,铁路收入在迅速增长,各大铁路公司分红都高达10%,是当时利率的4倍。

1845年,英国在新一轮全民铁路投资达到了顶峰。

为了设计和印刷超大数量的股票、债券和计划书,致使印刷工人异常紧缺。为了能够满足巨大的需求,曾经有一个印刷厂到比利时招募了400名高水平的印刷工人,这些工人日夜加班,直接睡在工作岗位上,才勉强满足证券印刷的要求。

铁路投资计划书印好后,需要送往伦敦,等待国会的批准。

有些人为了阻止对手赶超自己,什么下三滥的招数都有,比如雇人在火车站拦截纠缠对手,让他赶不上火车;有个干脆半路抢劫;为了能够完成铁路投资,对手也是见招拆招,为了躲避拦截,就伪装成出殡,将计划书放到棺材里,一路胆战心惊的送往伦敦。

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1846年,英国夏季作物歉收,经济形势开始恶化。但是,铁路狂热根本刹不住车,这年,英国铁路投资抵得上英国的出口总额,比英国政府的税收还要多得多。1847年,英格兰银行将利率提到4%,这是一把刺向铁路投资泡沫的利剑,铁路投资泡沫破裂,股票急剧下跌,1850年1月,英国铁路股票价格相比最高点平均下跌了85%以上,总市值不到已投入资本的一半,成千上万的普通股票持有者破产。

铁路投资泡沫破灭了,但是,铁路留下来了,也影响了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火车的大运量与高速度,让英国的物资非常丰富;有了铁路,英国国内联系更紧密了,内陆可以品味到新鲜的海产品,城里人也能吃到新鲜的农产品,大宗货物运输开始在内地出现,铁路发展也带动了沿线城镇的兴起,英国就此开始了城镇化进程,一批小城镇因为铁路成了现代化大都市。

有了铁路,人类时间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时钟有了用武之地。

1657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但是,时钟对于日常生活,没有实际意义,任何事情都没有必要抠到分钟甚至小时。

铁路的出现,开始改变日常生活。

首先是路程,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小时和分钟计算;过去一两百英里是一个遥远的地方,现在近在咫尺,人们突然感到空间和时间都缩小了,于是,生活节奏也就加快,悠闲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社会开始到来。

1839年,英国出现了第一张火车时刻表。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铁路把时间作为客观的控制对象,将运输的效率与时间的分割联系在一起,整个流程精确到了分钟。

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线会议上,加拿大铁路工程师弗莱明提议,确定世界标准时区,标准时间解决了不同地区因时差造成的时间混乱,间接地推动了世界全球化。

铁路,在英国诞生了,英国也无愧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的称号,铁路改变了一切,真正把铁路发扬光大,里程大规模增加,技术飞速发展的则是美国。

休息车厢:铁路在英国诞生了,而且与火车成为了一个或缺的部分,将人类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最新章节

小说章节

同类新作